熱的受不了?來看古代人是如何降暑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

夏天起床第一件事,必定是打開天氣預報,查看當天的氣溫。

33/25℃,還有3-4級陣風,當看到這樣消息的時候,就讓人十分欣喜。

然而夏天總是給你當頭一棒,等到日出至半,把你「烤熟」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在有空調、有電扇的現代社會我們都熱的受不了,那古代人又是怎麼度過的呢?今天就帶你穿越時光 一探究竟!

古人降暑第一招——搖扇納涼

在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中,唐太宗身後所站的兩位侍女,手中各執一張搖扇,交替揮動為皇帝扇去暑氣,這就是古人降暑的一種方式。

而用不起「人工風扇」的普通老百姓,就只能靠竹扇來解暑。

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家還會用絹帛製成扇子,搖起來也輕鬆。

那些浪漫時尚的文人雅士,還會在竹扇或者帛扇上作一幅山水畫卷,再題詞賦詩一首。

對於他們而言,大概在追尋精神生活的情趣中,酷熱也就不算什麼了吧。

古人降暑第二招——避暑冰塊

古代沒有現代冰箱,但古人卻懂得用冰窖里的冰塊來降溫。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

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電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天的時候古人將冰雪儲存在冰窖里。

而到了夏天拿出來,用來冰鎮果瓜,做成冰鎮酸梅湯、雪泡梅花酒等冷飲。

還可以在冰水中加入糖、果汁、牛奶等做成「冰酪」,很像今天的冰淇淋。

詩人楊萬里曾夸道:「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

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古人降暑第三招——涼枕

古代的涼枕和我們現在夏天所使用的枕頭十分相像。

主要是利用竹子,將竹子編成中空、有網眼的圓柱形竹篾編製品,晚上枕著或抱著睡覺,比較清涼。

而條件好的人家,還會用瓷枕。

在瓷枕的枕面上上一層釉,就能涼快舒爽。

乾隆皇帝就特別喜歡瓷枕,曾作詩,「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

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古人降暑第四招——涼屋

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古代的涼屋。

古人將房屋依水而建,並用風輪將涼水通過機械力,送向屋頂,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

並且殿內也有「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調扇,只不過依靠的不是電能而是水能,用水轉動扇葉,風扇再對著涼水吹就能形成冷氣。

而宋代的時候,古人還在涼屋裡擺放些花卉,在享受清涼的同時,還能感受自然芳香。

古人降暑第五招——涼食

古代的涼食主要是指粥。

古代粥品名目繁多,不但有粳米、糯米、小米、玉米所煮的粥,還有雜合各種果蔬、肉料煮成的粥,各有不同的養生保健功用。

盛夏傍晚古人多吃綠豆粥、蓮子粥、山楂粥、藉粥,有條件的還會加點冰,以求清涼滋潤、補充養分的作用。

古人降暑第六招——心靜自然涼

此句出自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苦熱題恆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白居易曾於天氣酷熱時去拜訪高僧恆寂禪師,見禪師在密閉如蒸籠的禪房內安靜坐著,並未像常人那樣汗如雨下,遂作此詩。

「心靜自然涼」這句詩也被一代又一代人作為至真道理,流傳至今。

古話說:「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是清涼山。

」天氣一熱,就容易使人產生急躁心理,進而加劇自己的煩熱程度。

當我們面對「熱」的時候,有時候不妨嘗試少些抱怨,讓自己慢慢靜下來,就能改變自己的心率和血液循環,使得體溫慢慢降下來。

這些道理不僅體現在面對炎熱上,也適用於我們面對生活的煩心事上。

遇事不急不躁,方能靜。

靜而悟,而後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如今中國有些地區已經高達40°,可是古代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他們如何度過這炎熱的夏季呢?一、保存冰塊1、冰塊的來源古人那時候雖然沒有保存和製造冰塊的冰箱,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方法獲取冰...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