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誤解「磁山文化」的辨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

20世紀70年代在武安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揭示了一萬多年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國新石器文化遺存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和鏈條,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在我國新石器考古學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堪稱我國近代以來考古史上的重要發現之一。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太行山東簏,武安市南15公里磁山鎮台地上。

東依鼓山,西鄰磁山鐵礦,南傍洺河,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

發掘中發現房址、灰坑、糧窖,共出土文物10000餘件,其中有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

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架在造型上達到了審美和使用的統一;粟黍的出土,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從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雞的飼養,核桃的栽培,黍的種植堪稱世界之最,被專家評定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國各地其它歷史文化資源無可替代的奇特性。

磁山遺址上的標本和大量器物,為探尋中國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的文化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有益的線索。

它表明早在10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人已經在河北南部的太行山東麓創造了比較發達的原始農業,具有一定水平的原始手工業和一定規模的畜牧業,勾畫了一幅集定居、家耕、飼養、漁獵、採集於一體的早期農業社會的畫卷,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以農立國的最早雛形。

磁山文化在時代順序上與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有機動聯繫起來,它為研究和探索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鏈環,填補了我國這一時期文化研究的一項空白。

據出土的兩件木炭標本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碳一14測定,磁山文化遺址的年代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證明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母系氏族階段、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支文化類型。

磁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不僅表明8000多年前磁山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而且把我國黃河流域植粟的年代提前到8000多年的歷史。

磁山文化對遠古社會、經濟發展史的研究價值頗高,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命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元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山文化在中國農業文明史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它發現的大量糧食窖穴證實,磁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穀子最早種植地,也是黍的最早起源地。

在中國歷史上,以谷作為核心的北方農業文明與以稻作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文明,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農業業文明的兩大區域。

從這個意義上說,磁山文化開啟了中國谷作文化的先河,奠定了谷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北方谷作文明當之無愧的發祥地。

磁山文化還極大地改寫了世界農業發展史,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和種植核桃的國家,推翻了家雞飼養起源於印度的成說,修正了張騫出使西域引進核桃的定論。

可以這樣說,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的嶄新一頁。

磁山文化在國內外學術界、考古界、知名度高。

它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

1976年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委託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等專家一行親臨磁山文化遺址指導發掘,並對遺址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全國性磁山文化學術研討會於1986年在邯鄲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幾十人,會後由河北出版社出版了《磁山文化論文集》。

1990年中國農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為磁山文化遺址立起了"粟發祥地"的石刻。

1991年江澤民視察河北邯鄲時說:"河北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在這裡形成……",2004年由武安市市政府召開了首屆中國武安磁山文化節,有力地弘揚了磁山文化,打造了武安品牌。

磁山文化遺址旅遊區的開發工作已經開始,武安市政府將投資一億多元興建磁山文化博物館,增添新的文化設施,高標準,多功能的新館正在緊張有序建設中,主體工程已經完成,今年進行文物陳列和布展工作,實現正式對外開放,展示華夏文明,悠久的武安歷史。

使磁山文化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

磁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東方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的精髓。

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精彩紛呈、蔚為大觀,這是武安人民對世界的卓越貢獻,怎能不使一個中華子孫引以為豪呢!

磁山文化是邯鄲十大脈系之首,在國內外學術界,考古界知名度高,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磁山文化是一座文化寶藏,是極其珍貴,是用之不竭的資源。

研究、宣傳、保護、開發磁山文化是每一位燕趙兒女的責任和任務。

歷史文化是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

很好地利用,開發好磁山文化對提升武安、河北知名度,促進經濟繁榮和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

保護、發掘、開發磁山文化,對發掘武安文化根源,發展武安的文化經濟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長遠的影響。

磁山遺址發現至今已有39年的光景,在此期間國家省市考古專家經過連續或時斷時續11個年度、時間不等的考古發掘,揭開面積共計7410平方米,僅占遺址的5.5%。

雖然多次發掘,發現了許多文物古蹟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還有許多磁山文化之謎尚未解開。

數次發掘至今與磁山文化有直接疊壓底層關係的其他文化層,磁山文化的上限和下限,至今為謎。

數次發掘,至今未發現磁山文化時代的墓葬,人們對磁山文化時代墓葬情況還一無所知。

數次發掘,至今還未發現磁山文化時代製作(陶器、石器)作坊。

磁山文化遺址發現至今已有39年,國家、省、地市考古專家不斷在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已有不少新的考古成果公布。

但是磁山文化系統研究的叢書還不多,筆者在考古研究中不斷經常深入圖書館、新華書店查閱磁山文化研究方面的書籍。

在北京西單新華書店、石家莊新華書店等地區大型書店發現有誤牘磁山文化研究方面的書籍出現,圖書分別是《中國通史·史前·夏商·西周》、《圖說天下·中國歷史系列·傳說時代夏·商·西周》、《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東》、《中國世界古文化》等大量科研書籍。

以上書籍中,在介紹磁山文化插圖中都出現了石雕人頭,經多次走訪邯鄲市文物研究所,查閱文物檔案資料,訪問曾參與發掘磁山文化遺址的老專家劉勇先生,查實該石雕人頭不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正確的應該是武安趙窯遺址10號探方,仰韶文化層出土文物。

還有磁山文化遺址分布範圍出土地點上的錯誤,牛宗堡應為牛窪堡,磁山文化記載時間上的錯誤,該文化類型大約在距今5100—5400年應為該文化類型大約在距今公元前5100—5400年。

磁山文化遺址發現的時間為1972年,相關的文物考古典籍上記載為1933年首次發現於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

上述在文化遺址時間、地點特別是出土文物記載上的錯誤出現,應引起國家圖書出版公司的重視。

此類書籍的出版印刷會使文物研究專家學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造成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錯誤認識。

搞科研工作,特別是著書立傳史記方面的書籍,來不得半點馬虎,應與文物基層單位檔案資料保持一致,現整理以上圖書的錯誤之處予以公布,還望此種情況在今後出版同類文史典籍中不要再次出現。

磁山文化遺址的標誌性器物是陶盂、支架,這是其他同時期文化遺址出土所沒有的、獨具特色的文物。

《中國通史·史前·夏商·西周》:李伯欽、李肇翔主編,萬卷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2月第1版,2009年2月第1次印刷,誤犢內容在該書第90頁(約公元前21世紀末中國大事記,母系社會繁榮時期)。

內容為:

磁山——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是母系氏族的早期文化,因在河北武安縣磁山發現而命名,類似遺址在武安的崗南西萬年,牛宗堡、容城和河南北部的淇縣等地也有發現。

該文化類型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100—5400年,是1972年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

該文插圖出現了石雕人頭,這是一件石雕人頭,人面雕成的形象與新石器時代陰山岩石上的人面畫很相似,它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的作品。

應改為:地名牛宗堡應為牛窪堡,該文化類型的年代大約在距今5100—5400年應為公元前距今5100—5400年。

該文插圖出現了石雕人頭,經過邯鄲市文保所、參加過磁山遺址考古發掘的老專家多方查證該石雕人頭是武安趙窖遺址10號探方仰韶文化層出現的文物。

它不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

《圖說天下·中國歷史系列·傳說時代夏·商·西周》:龔書鐸、劉德麟主編,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3月第9次印刷,誤犢內容在該書第33頁(歷史詞典)。

內容為:1933年首次發現於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約出現在前5400—前5100年,它與裴李崗文化一樣是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遺存。

該圖插圖也出現了石雕人頭磁山文化,人面以十分誇張的形式表現五官,眼部成圓窩形凸起,口部很大,眉以陰刻紋表現,額部有一孔,可能用以佩帶。

應改為:1972年首次發現於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約出現在前5400—前5100年,它與裴李崗文化一樣是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遺存。

該石雕人頭是武安趙窖遺址10號探方仰韶文化層出現的文物。

它不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

《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3月第3次印刷,誤犢內容在該書第42頁(歷史文化)。

內容為:該書插書出現了石雕人頭,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石雕人頭,以十分誇張的形式表現五官司,額部有一孔,可能是為了便於穿系佩戴。

糾正:該石雕人頭是武安趙窖遺址10號探方仰韶文化層出現的文物。

它不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

《中國世界古文化》:劉豐編著,時事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第一次印刷,誤犢內容在該書第33頁(第一部分 中國古文化)。

內容為:該書插圖出現了石雕人頭像

糾正:該石雕人頭是武安趙窖遺址10號探方仰韶文化層出現的文物。

它不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

磁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文化之一,也是邯鄲十大歷史文化之首,在我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磁山文化的發現與發掘被稱這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重大的考古文化之一。

為此,磁山文化的發源地—磁山遺址也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呼呈國內外考古界專家參與到磁山文化遺址挖掘、研究中來,揭開磁山文化更大的考古秘密,把中華文化瑰寶——磁山文化展示給全人類。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這是迄今為止國家從政策層面上給予文化產業的最高級別的定位,文化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

這對我們做大做強磁山文化提供了新的難得契機,同時,如何進一步打造和培育磁山文化品牌,把磁山文化作為提升武安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的支柱產業來經營和打造,提升磁山文化的品味和內涵,將磁山文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責任。

加強磁山文化保護、發掘、研究、利用、對於萬年前先人,今人和後人都是件好事。

磁山文化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區位條件優越,值得大力開發。

只要一步提高認識,強化宣傳促銷,磁山文化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就會逐步轉化為產品優勢和旅遊經濟優勢,形成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新局面,將為振興邯鄲、建設武安、復興磁山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曲樑

更多精品內容,歡迎閱讀文字友情微信公眾平台(微信ID:wenziyouqing)。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匯聚天下文友,傳遞文字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磁山文化寫進中小學教科書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中小學教科書九年進行一次完善修訂,2012年是中小學教科書的修訂年,小學、初中、高中歷史教科書沒有把磁山文化的具體文化內涵載入其中。武安市人民政府於7月16日正式向教育部申請...

磁山丨中華文明源

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十四萬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兩個文化層。它的年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測定的數據距今約8000年,後經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地質研究所用植矽體方法學對磁山文化層年代...

邯鄲考古發掘之五

考古遺址發掘方面 1973年冬,市文物部門對武安磁山遺址進行試掘。1974年7月至次年4月,省、市文物部門聯合對磁縣下七垣遺址進行發掘,發現先商至商代早、中、晚四期遺存,並清理商代墓葬23座,學...

化德現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近期在化德縣境內開展新石器早期遺址專題調查時,發現7處新石器早期遺址,其時代涵蓋裕民遺址文化時期至仰韶中晚期。 考古人員在對化德縣裕民遺址...

中國酒起源的考古資料

接上一篇文章。。。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是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在公元前10000至前5000年左右,人類逐漸完成了從舊石器文化時期過渡到種植農作物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轉變,公元前5000至前300...

賈湖遺址正式載入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

2016年7月,舞陽縣賈湖遺址正式載入教育部審定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這是賈湖遺址有關重大考古學術發現在普及教育方面的取得的重大突破。 賈湖遺址位於...

考古專家考察信陽市南山嘴文化遺址

信陽網訊日前,中央統戰部六局處長張華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一行8人,在省委統戰部、市委統戰部有關負責同志陪同下,來到位於我市溮河區五星辦事處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嘴...

一萬年前人類就開始種植水稻了,是真是假?

對於今天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的到人類最早時期的生活情景,位於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的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讓我們可以了解到10000萬年前的上山文化,這是遠古以來從未提及的一段史前文明,更是發現了人類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