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甘肅出土17塊石板,30年後考古專家痛哭流涕:我們犯了大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1982年,甘肅省一座隋唐墓葬中,出土了17塊帶有壁畫的石屏風,此後30年無人問津,如今搖身一變,17塊石板成了禁止出境的國寶級文物。

這一切的變化,都要從隋唐時期一個外來族群「粟特人」說起!

《魏書》《隋書》等史料中記載:粟特人是屬於伊朗系統的中亞古族,也有學者認為他們是中亞康居國的後裔。

栗特人作為中亞一個勢力弱小的民族,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飽受周圍政權的壓迫和奴役,儘管如此,栗特人並沒有滅絕,而是頑強的生存在各個勢力的夾縫中。

從漢朝開始,粟特人就慢慢開始遷移到中國的新疆、甘肅地區。

到了隋末唐初,大批的栗特人跟隨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內陸地區。

在新疆、江蘇、遼寧、江南等地都曾發現栗特人的腳步,而各地考古發掘的栗特人墓葬,就是典型的歷史證據。

1982年,甘肅省天水市石馬坪的一座山丘頂上,正在修建水利工程,現場工人無意間挖出了大量的青磚,感覺到事情可能不同尋常之後,工地領導立刻將此事上報到了市博物館。

考古隊趕到之後,發現一座古墓,墓葬坐北朝南,是豎井單室磚墓。

經過清理,墓中出土了包括金釵、釉陶燭台、雞首瓶、銅鏡等珍貴文物。

在墓室的正中央,有一個巨大的石棺床,但是棺材和墓主人的屍骨早已腐爛,只留下一套17塊石質圍屏。

石棺床以及石屏風材質都是砂頁岩,質地比較鬆軟,歷經千年沒有腐蝕非常難得。

棺床和石屏風一共由26塊石板組成,其中帶有壁畫的屏風17塊。

雖然經過千年歲月變遷,但石屏風上的壁畫依舊色彩艷麗,還能看出當年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瑰麗景象。

這種帶有壁畫的石屏風是首次在甘肅天水地區發現,由於沒有參照的的資料,考古人員只能根據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的特徵,推斷這是一座隋唐時期的貴族墓葬。

由於古墓曾經被盜,出土的文物有限,並沒有引起文物部門的重視,就連發掘報告都是在考古完成十年之後的1992年才公布。

而出土的石棺床和石屏風被博物館當成了價值不高的「廢石」,一直扔在博物館的倉庫。

直到20年後,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北齊徐顯秀墓,陝西北周安伽墓、康業墓、史君墓等外來民族墓葬的發掘,裡面出土的石棺床和壁畫都與天水古墓非常相似,人們才開始注意天水石屏風的重要性。

2010年,天水市博物館對被扔在倉庫中30年的石屏風進行了修復,經過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小組成員評定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就是人們常說的國寶級文物。

這套壁畫石屏風被認定是北周后期至隋唐時期粟特人貴族墓葬,在文化、宗教、藝術、民族等方面的價值無法估量。

如此的國寶級文物,卻被淹沒在倉庫中30年,當年參與古墓發掘的專家在得知消息之後,非常痛心,流下了傷心的淚水,並且主動承認了錯誤,說「國寶被忽視,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我對專業知識掌握不精才導致。

參考文獻:《舊唐書》、《文物考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