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疑古思潮為考古學開了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津日報2014-10-15 11:00:54

當我們現在來總結、回顧20世紀的疑古思潮的時候,對於現今的考古研究來說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想首先應該強調,要充分估計疑古思潮所起的進步的、正面的作用,估價它的重要貢獻。

我出了本書,叫《走出疑古時代》,但並沒有意思要抹殺疑古思潮的進步,我在文章里首先就是肯定疑古思潮的進步,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在20世紀,實際上在19世紀末,開始出現一種懷疑和批評中國傳統的古史觀的情況,這完全是進步的。

從中國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有非常重要的貢獻,衝決網羅、打倒偶像,在當時起到了解放思想的重大作用。

當然也有學者們指出,說這個疑古思潮是不是顧(頡剛)先生受外國的影響?因為我個人是比較仔細地讀過顧先生的日記,可以說顧先生並非是這樣的。

顧先生日常不太看國外書,他主要是繼承了宋清以來的辨偽思潮,與當時新的思想相結合,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新的想法。

我們的古史辨派曾受到日本的白鳥庫吉、法國的馬伯樂的影響。

是不是這樣的呢?當然,他們之間是有共同點的,特別像白鳥庫吉,他的著名的說法就是「堯舜禹抹殺論」,這就很像顧先生他們的一些論點了。

我認為,白鳥庫吉的「堯舜禹抹殺論」,從日本的史學史上來看,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當然,白鳥庫吉後來的一些東西,我們是很不敢苟同的,後來他講滿蒙,為當時的日本政治起了相當的服務作用,不管主觀上怎麼講,它是起到了作用。

可是,「堯舜禹抹殺論」從日本的思想史、學術史上來看,應該說還是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

那時日本的情況和我們差不多,白鳥庫吉的觀點提出後,就在當時引起一場爭論。

站在他的對立面和他爭論的,是日本當時最有權威的漢學家,即以林泰輔為代表的那些人。

大家知道林泰輔的文集叫做《支那古代之研究》。

林泰輔這一家日本發音是特別的,它是念「はやし」,「はやし」這個「林」在日本是研究中國《詩》、《書》的一個世家。

林已奈夫也屬一家,但他比較遠一點,不好說他是不是和林泰輔有直接關係。

可是林泰輔是直接的,他們這一派在日本是極有根基的。

所以在我看起來,就和我們中國的情況一樣,一派是從當時的思想史來看,做出了巨大貢獻;另外一派是對於考證歷史史實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看林泰輔的那些書,看他和王國維的討論,都可以了解一些。

直到今天,疑古思潮對我們整個學術界還具有特別影響。

而且我特別要說,不但在今天國內的學術界還有相當的影響,對於海外、國際上的漢學界影響更大。

一些外國人,如果你跟他們談起疑古思潮的論點,他們一定非常高興,非常興奮。

你要是相反呢,他們一定大不高興,而且最後就提出來了:「你們中國人是不是想做文獻研究了?」「你們是不是不做text criticism(文獻批判)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疑古思潮的產生和歐洲的「text criticism」的產生是類似的。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學術界對過去的傳統觀點進行了批判,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從而出現了一個學科,叫「text criticism」,「criticism」就是批判,我們因為「文革」批判多了,所以今天聽起來太刺耳。

「text criticism」就是文獻批判,影響實在是很大的。

所以我們在研究這些方面,不可不考慮國際學術背景。

馮友蘭先生在《古史辨》第六冊序言裡面,提出的那個三段論說法,叫做「信古、疑古、釋古」。

馮先生是我的老師,他提的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可是現在大家對信古、疑古、釋古的解釋,跟馮先生有點不太一樣了,所以我建議我們還是讀讀原文。

就此而言,這個「古史辨」、「古史辨派」的說法,就有點不太合適。

顧先生本人就不贊成說「古史辨派」。

為什麼呢?因為《古史辨》是一個討論集,不是一個單純的學派的集子,而是有多種觀點的。

而且顧先生本人,是不願意跟人家說是古史辨派的,正如剛才說的《古史辨》是多種觀點組成的。

顧先生胸懷極其寬廣,特別能夠包容,只要有反對他的文章,他都會推薦發表。

錢穆先生的《劉向歆父子年譜》,是反對康有為一直包括到崔觶甫崔適和顧先生這一派最激烈的。

這個稿子送到北京來,當時顧頡剛先生在燕京大學,便將這個稿子拿到《燕京大學學報》上發表。

錢賓四先生之所以能夠到北京來當教授,就是因為這個,完全是顧先生的推薦。

顧先生的這種氣度、海量,我認為是今人不可及的。

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因為在古史辨派最盛行的時候,王國維先生就有批評。

這一點因為過去大家不太清楚,不太清楚的原因,就是由於王國維先生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那個講義《古史新證》流傳太少了,雖然有過趙斐雲、趙萬里先生影印的一個本子,玻璃版的,可是當時一共印了100本,除了極個別人,沒有人看過。

現在清華大學已經把這本書重新出版了,人們可以看到他對古史辨的批評,我們也可以印證他的幾位學生是怎麼轉述他對古史辨的批評。

這裡已經談了《古史辨》與《古史新證》,我想還有一個應該提的口號,就是「古史重建」,這是現代考古學最早的奠基人李濟先生提出來的。

李濟先生在美國哈佛是學體質人類學的,可是他回來以後實際上做考古。

他是我國第一個真正開始進行科學發掘工作的中國人,那是1926年,在夏縣西陰村。

我們現在從材料看,他和王國維先生是有合作的。

他剛從西陰村發掘出的材料,王國維先生就來看了,然後他們進行了很多討論。

對之,他的弟子,還有當時的材料記載,都非常明確。

李濟先生,在幾年以後這段時間裡面,也就是他剛到中央研究院來主持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的時候,就提出來了我們要「重建古史」。

他寫了好幾篇文章,一直到50年代,他還寫了文章,1954年發表了《中國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問題》。

他所謂「重建古史」,在今天看來,他的思想就是以考古學為主來重建中國的上古史。

所以最後,在他的倡議之下,台灣出了一套《中國上古史》,有四大本。

《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一卷就是李濟先生主編的。

關於古史重建,其基本思想就是用考古學來重建歷史。

這個思想正好是由於疑古思潮的結果,因為疑古思潮對於那些文獻的東西已經否定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主要可依據的就是考古學。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是和古史辨派、《古史新證》相輔相成的。

所以,我就想起夏鼐先生在文章里寫的一句話,他說疑古這一派,為考古在中國的發展開了路。

因為大家以前不覺得考古重要,因為中國的古器太多了,中國的古史文獻是現成的,要你們考古幹什麼?所以是疑古思潮為考古學開了路。

李學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預流的學問:重返學術史看陳寅恪的意義

摘要:關於陳寅恪先生的學術史意義,只有置之於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術轉型,以及當時的國際學術特別是東洋與西洋「東方學」(「東洋學」)及「中國學」的大趨勢中,才能夠得到深入理解。晚清民初即陳寅恪先...

「二重證據法」相關問題再辨析

作者:洛陽師範學院圖書館 王東峰 「二重證據法」是王國維利用甲骨文、簡牘、敦煌文書等出土材料,與傳世古籍記載結合起來以考證古史的方法,對中國近代學術影響深遠。楊鵬《王國維實證考據學風形成源流新解...

歷史及歷史學家淺談

錢穆先生就曾說過:「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治亂更巷,波譎雲詭,常令治史者望洋興嘆,有無從下手之憾,而初讀史者,亦每苦於重點之難以把握,以故望而卻步。」故雖斯人已逝,仍能醍醐灌頂。任何一個學科,...

修遠之路上的耕耘與遐思

艱辛修遠的史學之路使我時時產生無盡的追憶。1959年,我報考南開大學歷史系先秦史專業的研究生,得益於歷史學家王玉哲先生的指導與教誨,奠定了我在古文獻和夏商史方面的研究基礎。1962年研究生畢業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