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現狀、特點與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現狀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北京地區就開展過主動的田野考古調查與文物普查工作,但是古遺址(遺存)的發現十分零散,且多為舊石器地點,如密雲坑子地、清河鎮發現的石斧,北京砂石廠發現的石磨棒等等。

60年代起,各地區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逐步展開。

1961年發掘的昌平雪山遺址具有里程碑意義。

雪山遺址位於昌平雪山山丘以南、古河道以西的緩坡之上,此次主要發現仰韶至龍山時期的文化堆積。

1966年北京大學地質系在門頭溝東胡林發現人骨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清理過程中又獲得三個個體的殘存人骨化石以及螺殼項鍊、骨鐲、石片等,此後東胡林一直受到學界關注。

1986年9月,鎮江營遺址正式展開發掘,至1990年發掘工作結束。

1999年鎮江營遺址出版考古報告《鎮江營與塔照》,報告對遺址年代、分期、譜系、文化內涵以及文化演變等方面做了詳細分析和描述,為我們構建了一幅拒馬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生動圖景。

2001年,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組成的東胡林考古隊在多次調查的基礎上對遺址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發掘。

至2006年,東胡林考古隊陸續對東胡林遺址進行了四次科學發掘,揭露灰坑、火塘、墓葬等遺蹟多處,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細石器、陶片、骨器、蚌器以及動植物遺骸等。

根據碳十四測年,東胡林遺址的年代在距今11000~9000年以前,屬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先秦遺址(遺存)約有40餘處,大多位於市郊山區或河谷地帶,其中門頭溝東胡林、懷柔轉年、平谷上宅和北埝頭、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等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為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特點

北京地區位於太行山東麓、燕山南麓的華北平原北部,境內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及山前台地,中東部為眾多河流形成的衝擊平原。

北京地區處於東北、北方、中原和海岱地區交互往來的聯結地帶,上述地區考古學文化的互動與博弈,為北京考古學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縱觀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與研究情況,不難發現其有著十分突出的特點。

首先,從地理位置看,北京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分布於燕山南麓地區,包括潮白河、溫榆河、永定河、北拒馬河、灤河五條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在內的區域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些遺址多分布於河流的二級和三級階地上。

其次,從文化格局看,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在形成、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始終受到周邊考古學文化之影響。

研究表明,除雪山一期文化對外影響較大外,北京地區並未形成真正的文化體系,區內發現的文化遺存多數可以看做是周邊考古學文化對其施加影響後在當地形成的地方類型。

再次,從城市角度看,北京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分布於北京的周邊地區,多見於郊區的山地或河谷地帶。

這些地方均風景秀麗,北京近幾年城市規劃的旅遊風景區多將新石器時代遺址包含其中,如平谷上宅遺址位於金海湖風景區,東胡林遺址位於西山風景區。

近年來,北京城區基本建設速度加快,給古遺址的保護帶來了嚴峻考驗,而郊區修築梯田、取土建房等農業生產活動的不斷增加,則加劇了古遺址破壞程度。

面對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北京地區相關部門必須和基建單位保持緊密聯繫,爭取做到文物保護和基本建設一起規劃設計,這樣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古遺址,並且還能豐富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京新石器時代遺址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這對北京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價值

北京地區保留了諸多遠古先民生存發展的印記。

新石器時代的北京地區,始終存在一條不斷發展與演變的自身特色之路,從山洞走向平原,「北京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向前發展;從遊獵到定居,「北京人」在與周邊考古學文化的交融中更新內涵,並逐步成為華北平原冉冉升起的一顆璀璨明珠。

所以,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東胡林遺址發現有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連續地層堆積,既包含有文化堆積又包含有自然堆積,通過研究,可揭示環境變遷的過程。

另外,東胡林遺址文化堆積中發現有墓葬、灰堆、陶片、石器以及碳化粟等遺蹟遺物,陶片的發現為人們描繪陶器起源的路徑增添了資料,粟類遺存的出土則揭示北京地區可能是中國粟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

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發現的遺存相對較少,主要見於上宅和北埝頭等遺址中。

這一階段的發現完善了北京地區文化發展的序列與譜系,也正是從這一階段開始,北京地區多有和遼西地區文化面貌趨同的現象,因而有學者把它們共同歸為「燕遼文化區」。

因此,北京地區上宅文化遺存的發現有助於探討燕山南北的文化關係與發展路徑。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北京地區的文化發展迎來高峰,並體現出較強的多元性。

北京東北地區的上宅文化與西南地區的鎮江營文化逐步形成「割據」之勢,前者仍與遼西文化趨同,後者則吸收了較多海岱文化因素。

此一階段的聚落考古材料增多,上宅和鎮江營等遺址都有較多生活遺蹟保存下來,可使我們了解當時的聚落布局、建築技術和社會組織等狀況。

這一階段的動植物遺存也較豐富,並有研究表明此時北京地區已發展出原始農業,具有較穩定的生活,但狩獵採集經濟仍占較重要的地位。

銅石並用時代,即中原地區的夏和先商階段。

渤海海岸較現今海平面略高,華北平原湖泊、沼澤遍布。

此一階段主要發現雪山一期文化和雪山二期文化,雪山一期文化顯示了與遼西地區的緊密聯繫。

銅石並用時代晚期,北京地區主要分布著雪山二期文化。

該文化很多器物如罐形袋足甗、大口平底盆、曲腹盆、折壁器蓋、碗等都同豫北後岡二期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

若從大的文化格局上看,雪山二期文化當屬於中原文化系統,雪山二期文化的出現就是北京融入了中原文化系統一個重要體現。

可以說北京地區是聯繫北方、中原、海岱文化系統的紐帶, 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著重要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如期舉行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2016年12月28—30日,由江蘇省考古學會主辦、鎮江博物館承辦的「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鎮江拉開帷幕,年會以「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社會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