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考古專家說陶寺 這裡可以證實堯都是最初「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專家全程觀摩遺址景觀
15日上午,專家學者在討論陶寺遺址的發掘成果,下午參觀初具規模的陶寺遺址景點。
天氣也在眷顧著遠道而來的客人,天空雖然陰雲密布,連綿的秋雨的秋雨卻停了下來。
市人大副主任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隊長、長期致力於陶寺考古發掘研究的何努同乘一車,何努與台灣故宮博物館的鄧淑苹女士並排座著,談論的話題離不開陶寺。
1958年考古調查時被發現,1978年開始大規模發掘,已發掘墓葬1000餘座,出土完整或可復原文物5000餘件。
經碳14年代綜合測定分析,陶寺遺址總體可分為早、中、晚三期,距今分別約4300-4100年、4100-4000年、4000-3900年。
「今天早起『堯窩』(音)沒出了,天陰著,雨下(哈)到少(響)午才停了」寺頭村走出的導遊小鄧的地方方言讓全車的專家都懵了。
「襄汾縣誌有記載,這是陶寺方圓20里群眾對太陽的稱謂,縣誌中是以『鴉窩』標註」何努研究員解釋,陶寺及平陽大地,人們從古至今崇拜帝堯,而陶寺附近的村民則將堯視為太陽。
他的解釋得到了小鄧的認可。
同行的市黨校教授石耀輝對筆者說,「『中國』之中,始自陶寺」「陶寺遺址詮釋了最初『中國』的概念」「出土朱書陶文『文堯』是陶寺為堯都的直接證據」「陶寺是一個綜合性多機能的中心都市」「陶寺是華夏文明的主根」。
隨後他向全車人朗誦了精美的旅發大會主題《回家》的歌詞,並播放了該歌曲,得到全車專家與工作人員的讚賞。
50分鐘的行程,車穩穩地停在了觀象台停車場,襄汾縣委書記劉浩、縣長喬飛鴻及工作人員提前來到觀象台迎接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
參觀從陶寺觀象台開始,「陶寺文化具有王權國家、禮樂文明、海納百川、務實創新四個特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高江濤現場解說,華夏文明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王權和禮制,陶寺具有明顯的這些特質,均與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逐漸形成的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可以說是華夏文明這棵參天大樹眾多根系中的主根。
在史前古城模型區域出現了「各位親,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陶陶』,歡迎大家來到中華大地這塊神奇的土地——陶寺遺址,經過40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這裡逐步證實是偉大祖先『堯』的都城······」的聲音。
機器人陶陶的話語讓周邊群眾嘖嘖稱讚,經了解,陶陶的解說詞是中科院山西考古隊高江濤副研究員一手撰文編制的。
「陶寺遺址今非昔比」來過陶寺五六次的陝西省考古院花甲之年的王占奎感慨。
木板鋪就的步道,景區代步的電瓶車,微縮的古城模型,開放的宮殿區,解剖的柱坑、讓人遐想的頭顱遺骸……讓眾多專家流連忘返,在引導員的一再督促下,專家與學者才乘車向陶寺遺址主題郵票暨陶寺遺址3發掘四十周年紀念郵冊首發式現場出發。
巨大的展板面前,解說員兼主持人熟練地說道:陶寺遺址考古發掘的陶寺觀象祭祀台,是世界範圍內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觀象台,時代為陶寺中期;陶寺早期王墓出土的龍盤,其龍的形象與特徵是中原龍形態形成的開始,並被不斷豐富與完善為中國龍而綿延至今;陶寺遺址還出土了陶鼓、鼉鼓、石磬、銅鈴、陶塤、口弦等樂器,尤其是在早期王墓中,陶鼓、鼉鼓、石磬通常配伍,標誌著陶寺禮樂制度的集成與初步形成。
「中國」概念最初的誕生必須有「中」「國」兩個概念組成,「中」應是物化的「地中」概念,「國」則是國家社會形態。
考古發現陶寺文化測日影立中的圭尺,既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圭尺儀器實物,也表明陶寺已經形成「地中」概念,它和陶寺社會的國家形態及都城的存在,詮釋了最初的「中國」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國。
陶寺圭尺的考古研究表明,4000多年前的陶寺人已經有了「地中」觀念,當時的王者認為自己所處的都城就是天下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之中,始自陶寺。
「陶寺文化具有王權國家、禮樂文明、海納百川、務實創新四個特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高江濤指出,華夏文明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王權和禮制,陶寺具有明顯的這些特質,均與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及逐漸形成的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可以說是華夏文明這棵參天大樹眾多根系中的主根。
曾參加遺址發掘的老隊長李健民、高星彭等專家讚賞何努的說法,陶寺遺址40年來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大致展現出中國史前邦國時代政治中心型都城的完整實例,都城功能區劃全部齊備,且從早期到晚期有著比較完整的動態變化興衰過程,對於後世中國王朝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世界早期都邑與文明中,也或多或少能找到與陶寺邦國都城相似的特徵。
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不僅詮釋了最初「中國」的概念,同時也初步建立起一條比較完整的證據鏈,證明陶寺為文獻記載中的堯都,使「堯舜禹」走出傳說時代,正成為信史。
這是陶寺考古團隊一代人接一代人,團結拼搏的結晶,陶寺遺址文化將載入史冊。
考古專家熱議陶寺遺址:證實堯都詮釋最初「中國」
中新社山西臨汾9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之中,始自陶寺」「陶寺遺址詮釋了最初『中國』的概念」「出土朱書陶文『文堯』是陶寺為堯都的直接證據」「陶寺是一個綜合性多機能的中心都市」「陶寺...
陶寺考古40年:層層打開的秘密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李建斌 光明日報通訊員 米雅璐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說起陶寺考古...
考古隊挖了整整40年,出土一件國寶,專家:我的血液凝固了!
山西是全國著名的文物大省,歷來就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說法,這片表里山河不僅有許多屹立千年的古代建築,還有無數的古代地下遺址,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個由考古界「國字號」隊伍發掘整整40年的考古大發現。
陶寺是堯的都城 臨汾是最早「中國」——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專家發言摘要
引 子中華文明起源,國外學者普遍認為,從依據甲骨文判定的商代晚期開始算起;國內學者認為從「禹傳子家天下」開始,距今約四千年前……眾說紛紜。中華文明5000年有何佐證?「諸夏,中國也」。古代文獻記...
考古發現最早國都陶寺:是否印證是堯的都城
坐落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東北約7公里處的陶寺遺址,總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是黃河中游地區龍山時代晚期一處超大型都邑遺址。1978年至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大...
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陶寺是堯都平陽
中國網山西 綜合編輯 觀點提示:陶寺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從物證的角度說明最初「中國」的含義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國。陶寺是最初的「中國」。陶寺是「堯都平陽」。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
抽絲剝繭:陶寺考古40年
原標題:陶寺考古40年:層層打開的秘密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
李伯謙:陶寺就是堯都 值得我們驕傲
4月15日—16日,在山西省委宣傳部、臨汾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震中、中...
山西臨汾:洪洞、浮山兩縣陶寺文化遺址是解「迷題」的鑰匙
「山西臨汾市洪洞、浮山兩縣境內的陶寺類文化遺址有可能成為開啟陶寺遺址、石峁遺址關係迷題的鑰匙」這是9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山西考古隊何努在「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早期都邑文明的發現研究...
考古學術熱點「最中國」之辯走上北大講壇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兩位考古學家何努與許宏,日前應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之邀,以「二里頭遺址還是陶寺遺址,誰是『最初的中國』?」為題進行了一場「最中國」之辯。由於「最早中國」表述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