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概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0 月28 日至30 日,由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北海市人民政府、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西北海舉行。

來自國家文物局、全國20 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考古機構、20 余所高校的秦漢考古學者,以及德國、比利時、韓國、越南等國從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學者共120 餘人參會。

研討會主要議題有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發現與研究、漢代合浦考古發現與研究,漢代考古發現與研究、漢代歷史與漢文化研究、漢王朝與周邊關係研究等。

北海合浦與漢代海上絲綢之路

21 世紀以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研討會選址在北海市的主要原因在於北海合浦縣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時也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弘揚海絲精神,促進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推動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雲翔介紹了會議的背景。

北海市轄內的合浦是漢代合浦郡郡治所在地,位於內河和海洋航運的結合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所在地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書面致辭中進一步對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重要性、北海市在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給予了闡釋。

「兩千多年前,一條以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推動了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並影響至今。

合浦漢代墓葬群的發現、出土文物及漢代港口遺址,使當地成為近年來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重要關注點。

國家文物局考古處副處長王錚評價,自20 世紀50 年代合浦地區漢晉墓葬發現,特別是70 年代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成立以後,對本地區古代遺存進行了深入持久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近些年來,廣西特別是合浦漢代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新進展。

不僅對研究嶺南地區歷史發展和社會文化有著重要意義,而且也是古代中外交往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和發展的重要見證。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成為考古學研究熱點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參會代表提交的學術論文103篇,大會採取主題演講和三個時段九個場次分組討論的形式,有92 位學者發言。

主題突出、內容廣泛,有材料、有觀點、有新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劉慶柱研究員在大會主題演講中首先提出了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他認為,隨著時代發展,對絲綢之路的認知已經在學術內涵上有所擴展,其學術本體是中國走向世界之路,世界走進中國之路,是一條人類有意識的「政治之路」「經貿之路」及其派生的「文化交流」之路。

而沙漠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各有其不同的功能界定。

海上絲綢之路是官方政治、外交之路與大型商貿交流之路。

中國古代政治家對海洋的認識,必然使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國家行為,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可能早在漢代以前已經存在。

合浦地區一般漢墓中發現大量的南亞、西亞舶來品,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深入民間。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自徐聞、合浦船行五月,可達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

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外史籍對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載。

這一海路與長安、洛陽出發的路上絲綢之路一道,構成了漢王朝一北一南的對外交往格局。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熊昭明研究員在主題演講中介紹了合浦漢墓出土文物與海上絲綢之路。

自2002 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合浦縣多次開展大浪古城、草鞋村遺址等漢代城址和漢墓群的發掘,通過考古學與科技研究,在墓葬出土珍貴文物中,發現許多來自地中海、西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器物,其中包括來自波斯的陶壺和來自羅馬的鈉鈣玻璃等。

這反映了海洋與大陸經濟、文化的結合,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大量對外交往的物證,對了解古代中國對外交往有特殊價值,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

越南東南亞史前研究中心研究員阮文越分享的越南考古成果,更加說明了漢代海上國際貿易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越南沿海曾分布有很多重要的漢代海港,並發現有漢文化遺存,如白騰江地區、孝河地區等。

在這些港口遺址中,均發現有漢式風格的木槨墓或磚室墓。

這些地區與中國番禺、合浦等地的交州商人,在當時的海上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全洪館長則對嶺南地區穹窿頂墓文化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

嶺南穹隆頂墓出現於東漢前期,早於黃河上游、華北和兩湖地區,其與以洛陽、關中地區為代表的磚室墓結砌工藝的差異,可能存在不同的來源。

嶺南的磚室墓是在中原的基礎上發生髮展的,但渾圓疊澀穹窿頂的形式可能受羅馬建築的影響,是一千五百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果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多學科研究的介入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學者對合浦漢墓出土寶石珠飾的無損傷科學檢測分析表明,這些珠寶大部分應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由南亞經東南亞傳入合浦的舶來品。

而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黃啟善對合浦出土的134 個漢代玻璃樣品進行的化學成分分析,卻發現這些玻璃既有中國產品又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入的「舶來品」,甚至有可能隨船出海的越人在西方學到燒制玻技術後在北部灣地區開爐燒造玻璃,以供市場需求。

交流碰撞、觀點的交織、成果的分享,研討會充分展示了學者們在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成果,也反映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學者增加、研究方法多樣、研究成果湧現的特點,表明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始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漢代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還需紮實推進

近年來絲綢之路的研究迎來了一個高潮。

但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相較陸上絲綢之路研究起步較晚,相對滯後。

提高認識,更加關注漢代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既是深化漢代考古學研究的需要,也是深化整個絲綢之路研究的需要;既是服務於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文化戰略的需要,為申遺提供學術基礎,也是服務於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需要,為這一戰略的實施提供學術支持和歷史借鑑。

白雲翔在閉幕總結中對今後如何紮實科學推進漢代絲綢之路研究提出了幾點建議:對與漢代絲綢之路有關的聚落、城址、墓地的田野發掘應是今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古代港口,碼頭的發掘;加強對已有的漢代絲綢之路資料的整理和研究;點面結合,更多關注節點、重點地區的考古學研究。

廣西合浦即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階段最重要的地區和節點,通過對這一地區的研究加強對整個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加強多學科研究,尤其是在漢代絲綢之路文物的科學分析。

同時,要從整個絲綢之路的視野下理解和思考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要有國際視野,關注南海沿岸、印度洋周邊與漢代有關的發掘成果,開展資料梳理工作。

從整體上理解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和特點。

研討會期間,與會代表觀看了北海市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參觀了珠海路歷史文化街區、北海近代外國領事機構歷史陳列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合浦漢墓群金雞嶺保護區等申遺點,感受了北海優越的海上貿易自然條件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在漢代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青山以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陶窯研究

內容摘要:【摘要】<正>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陶窯作為一種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遺存,一直被學術界關注和研究。隨著考古遺址的不斷發掘和考古材料的陸續發表,大青山以南地區亦發現有數...

解讀揚州漢墓考古與文化

本報訊(記者 陶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館編著的《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最近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就介紹了揚州地區漢代土墩墓葬的相關信息。《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系中國考古學...

張光直先生還和我們在一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商宋文化震古爍今。為了紀念中美聯合考古隊和張光直在豫東商丘考古發現宋國故城20周年,來自國際、國內的數十名夏商考古學研究、殷商歷史學研究等方面的頂尖專家學者齊聚商丘。 一場空前...

歷史學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早期考古學

中國現代學術的進程及西學東漸過程是與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相伴而行的,它是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被迫開放的一個社會側面。歷史學和考古學也不例外,中國歷史學的變革、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西方學術的發展有著很深...

專家研討秦漢考古視野下的漢代海昏侯墓地考古

「秦漢考古視野下的漢代海昏侯墓地考古及其意義」 學術研討會在南昌召開日前,由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秦漢考古視野下的漢代海昏侯墓地考古及其意義」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