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古十大事件列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21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開幕。

本次會議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承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馬懿,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廣智等領導出席會議。

本次會議是中國考古學會自1979年成立以來主辦的歷次學術會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共有來自海內外的近400位中外考古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並進行學術研討。

此外,還有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媒體代表參加本次會議。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舉行,最終產生的十大發現從入圍的25個項目中誕生。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江蘇興化、東台蔣莊遺址,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陝西寶雞周原遺址,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河南洛陽漢魏洛陽城太極殿遺址,內蒙古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49處世界遺產,也實現了我國岩畫類世界遺產零的突破。

我國的世界遺產總數繼續保持世界第二的領先地位。

為紀念良渚遺址考古發現八十周年,11月25日,由浙江省文物局等單位主辦的「良渚遺址考古發現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在研討會主題發言階段,各位專家學者對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歷程、良渚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良渚文化玉器禮制、良渚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以及如何傳承良渚文化等問題展開精彩論述。

漢代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界極為關注的研究領域。

21世紀以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千多年前,一條以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推動了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並影響至今。

9月20日,第三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會議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隆重舉行。

與會專家圍繞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這一主題開展研討,深入發掘敖漢小米資源的文化優勢、產業優勢,為世界小米起源研究與敖漢小米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考古學報》編輯部在北京舉辦「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紀念《考古學報》創刊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

與會學者以紀念《考古學報》創刊80周年為契機,圍繞「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這一前沿話題展開研討,回顧中國考古學走過的輝煌歷程,立足當前中國考古學研究面臨的問題,站在理論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國考古學未來發展的理論基礎、實現路徑、預期目標等學術命題。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並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考古學也不例外,數字考古、信息考古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例,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已經是區域系統調查的必備工具;田野考古發掘資料庫、多基線數字攝影測量和三維雷射掃描等也越來越普遍地應用在考古發掘工地。

總之,信息化是考古學獲取資料,開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必然發展趨勢。

每年一屆的公共考古論壇已經成為交流中國公眾考古理論、方法和實踐的重要平台,不但在學術界產生了日益重要的影響,也引起了廣大公眾的越來越多的關注。

來自不同省市和機構、有著多元背景的考古人、博物館人、媒體代表、學生代表從不同視角對下一步公共考古的深入開展進行研究和討論,為推動中國公共考古的快速發展、拓展公共考古的視野做出應有貢獻。

中國各地都有考古所,而中國地貌的複雜性,長期以來培養了一大批能夠從容應對複雜多樣的田野埋藏環境的考古學者,從中原內地的沉積平原到邊疆地區的沙漠綠洲,從超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到不見天日的遠古洞穴,無論是乾燥環境還是沼澤水浸,都有超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途徑,也發展出不同的發掘和調查設備、技術手段和處理方法。

這樣的隊伍,完全可以應對世界範圍考古中遇到的各種考驗和挑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錢山漾文化」命名昨正式公布

光明網11-17 08:45顯示圖片記者昌銀銀本報訊「錢山漾文化」成為湖州這座城市擁有的首張「考古學文化」名片。歷經多個階段的考古發掘和嚴謹的學術研討,「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暨錢山漾遺址...

李志鵬:跨界通變 不忘初心

編者按: 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自信

中國是古代世界最先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但直到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後,通過大量考古發現,人們才真正知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文明歷程、無與倫比的文明創造、傳承至今的文明基因。如今,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

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著名文化學者陳光華先生《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1999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報導:我國科學家在安徽繁昌「人字洞」發現了一批距今大約200多萬年的石製品,其中一件石刀,經專家鑑定後認為...

中華文明起源圖譜初現

作者:鄒雅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不僅是國人想要探尋的文明密碼,也是海外許多人士關注的問題。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

考古學:多層面良性互動

2015年是「十二五」計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布局之年。一年中,重要發現支撐重點課題,重點課題產出重大成果,重大成果成為共同遺產,從考古遺存到文化遺產,構築起一道文物保護與社會發展和...

80餘年良渚考古歷經四代,遺址公園下半年開放

「一千年前的文明看北京,兩千年前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前的文明就要看杭州良渚了。」今年1月28日,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6名年輕考古隊員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舞台,在節目中,他們是良渚「...

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召開

原題:「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召開 11月22日上午,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局、浦江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