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昂哈巴雅爾:攜手研究草原遊牧文明 加強推進中蒙文化交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

2016年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河南鄭州成功召開。

除了近700位國內學者外,大會還邀請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埃及、印度、宏都拉斯、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蒙古、韓國、日本等十餘個國家的外國學者參會。

從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到近代考古學的誕生地歐洲,從神秘叢林中的瑪雅文明到尼羅河畔的金字塔。

他們如何理解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他們眼中的中國考古學又是怎樣的面貌?為此,中國考古網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聯合策劃「國際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專題報導,讓我們聽聽這些來自域外的聲音吧。

巴.昂哈巴雅爾,1978年出生,歷史學博士,蒙古國遊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副研究員。

曾主持和參與蒙古與俄羅斯合作的遼代青陶勒蓋古城遺址的發掘、蒙古國境內匈奴城址調查等多個重大考古項目。

2005年至今,主要參與中蒙合作考古研究項目,擔任蒙方執行領隊。

在長期的國際合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田野考古工作經驗。

目前,已參與編寫多部國際合作考古報告,並發表十餘篇學術論文。

中國考古網:中國考古學已經走過近百年的歷程,中蒙聯合考古也已經走過十多個年頭。

通過您這些年對中國考古學的了解,中國國內有哪些考古發現令您印象深刻?

巴.昂哈巴雅爾:以前,由於受語言和文字的限制,我們對中國考古學的了解甚少。

但是由於中蒙考古合作的開展,為我們認識中國考古學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對其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中國北方地區,由於發現了大量遊牧文化遺存,備受我們關注。

就內蒙古地區來講,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陰山岩畫、和林格爾多個歷史時期的城址和墓葬、呼倫貝爾鮮卑墓葬、伊和淖爾北魏墓群、遼上京及遼代帝陵、黑城、元上都、集寧路古城遺址、長城資源調查等考古研究項目都取得了重大收穫。

還有,新疆青銅時代文化及回鶻城址、青海境內的吐谷渾人的墓葬、甘肅敦煌壁畫及陝西西安及其周圍地區的一些考古發現也一直吸引著我國考古學家的學術興趣。

中國考古網:您認為過去的十年間,中蒙合作取得了哪些收穫和成果,有沒有比較重要的學術突破?

巴.昂哈巴雅爾:中蒙考古合作項目開展十年以來,在蒙古國境內新發現了柔然時期墓葬、回鶻貴族墓園和契丹時期墓葬等重要遺存,這些對進一步研究蒙古高原遊牧民族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及經濟文化等方面課題提供了全新的資料。

這些新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添補了蒙古國考古學的一些空白,對於建立和完善蒙古草原考古學文化的序列有很重大的學術價值。

特別是,雙方以中文與西里爾蒙古文兩種文字共同出版了《蒙古國境內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報告》、《蒙古國後杭愛省浩騰特蘇木烏布爾哈布其勒三號四方形遺址發掘報告》、《蒙古國後杭愛省浩騰特蘇木胡拉哈一號墓園發掘報告》等考古報告,這是中蒙合作取得的最大學術成果。

另外,我們新近在匈奴城址、聚落方面開展的調查、發掘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受到了國際學界矚目。

中國考古網:中蒙聯合考古這十年來,雙方學者在考古學的理論、方法等方面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有區別的?

巴.昂哈巴雅爾:我們兩國在考古學理論和方法方面上存在一定的區別。

比如,中國考古隊員在發掘過程中多利用探方法,而我國學者比較傾向於打探溝式的發掘方法。

我認為這可能是兩個國家不同的土質條件和遺址性質所決定的。

但是兩國學者在發掘過程中秉持國際慣用的發掘理論和方法,在考古發掘方式上力求趨同,這方面是一致的。

正因為雙方在發掘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別,我們在發掘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對發掘工作的順利展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考古網:中國考古學家在蒙古國考古中的主要作用和貢獻有哪些?可否結合具體的考古發現來談談?

巴.昂哈巴雅爾:中國考古隊在蒙古國開展合作研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正能量。

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中國考古學家掌握一些漢文文獻記載,得到一些重要的線索指引。

比如,匈奴時期城址和聚落的性質確定就需要文獻的指引。

另一方面,我們通過中方考古隊員了解中國的一些學術進展和考古新發現,進一步認識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真實狀況。

中蒙考古合作期間,我們開始派一些青年學者到中國去學習漢語和考古。

此外,在合作過程中,我們通過中方隊員接觸到了許多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並充分運用到考古發掘當中。

同時,也向他們學到了許多科學的研究方法。

這都是中國考古學對我們的貢獻。

中國考古網:未來的中蒙聯合考古有哪些合作的新方向,您希望雙方的考古合作在哪些領域上能有所突破?

巴.昂哈巴雅爾:中蒙考古隊希望在更多領域和更多方向拓展合作研究,例如新石器時代考古、青銅時代考古、岩畫考古、遊牧民族城址聚落考古等方面加強合作研究,並在這些領域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會。

我希望中蒙考古隊在今後的合作過程中更加注重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兩國學者的學術成果能被互相譯介,並在雙方國家的刊物上發表。

也希望兩國相關部門創造更多的機會,互派更多的青年學者和學生到對方國家進行田野考察和學術交流。

中國考古網:中國是考古大國,現在也正在朝著考古強國發展。

這個過程中您有什麼好的建議?

巴.昂哈巴雅爾:讓我對中國考古學的未來提出建議,我深感榮幸。

我希望中國考古學進一步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這也是兩國加強人文交流的良好途徑。

就中蒙兩國而言,通過考古合作,兩國人民可以加強友誼、互信和理解。

蒙古國許多考古學家希望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考古學。

但是由於受語言限制,無法閱讀中國考古學相關論著。

為了中蒙兩國考古合作的深入發展,我希望中方重視考古著作的蒙譯,以便蒙方學者更好的了解中國考古學。

最後,我代表蒙古國考古工作者,向一直對中蒙考古合作項目給予大力支持和關注的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單位及中國考古學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

希望中蒙考古合作取得更大的收穫,希望中國考古學的未來更加美好!

(採訪:薩仁畢力格 策劃:喬玉 審核:劉國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探尋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文化基因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探尋蒙古高原遊牧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蒙連續十年聯合考古的故事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曾在蒙古高原上繁衍生息。匈奴、突厥、回鶻、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先後...

中蒙兩國聯手發掘千餘年前回鶻汗國墓葬

中國與蒙古國聯手發掘千餘年前的回鶻汗國墓葬,目前已經進行了五個年度。兩國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發現了種類多樣的回鶻墓園和結構豐富的墓葬,為回鶻墓葬制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填補蒙古國學術界...

中蒙考古合作10周年取得重大學術成果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蒙古國國家博物館、蒙古國遊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蒙古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進行的「蒙古國境內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合作項目」,於2005年正...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

中國考古「走出去」步履穩健

目前,開展對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佛教遺址的保護,在該項目中方發掘領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柴煥波和同事們心目中,是頭等大事。當地雨水多、濕度大。大面積發掘後,如不及時進行保護,將對遺址本體不...

實證中華文明,腳步不會停歇

「我們也沒有預料到,這次評選出的六大考古發現居然有4項都是史前遺址,秦漢之後的只有洛陽的曹魏大墓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說,「不過,六大考古發現的評比從來都不講究什麼比例或者平衡,完...

歷史學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早期考古學

中國現代學術的進程及西學東漸過程是與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相伴而行的,它是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被迫開放的一個社會側面。歷史學和考古學也不例外,中國歷史學的變革、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西方學術的發展有著很深...

專家研討秦漢考古視野下的漢代海昏侯墓地考古

「秦漢考古視野下的漢代海昏侯墓地考古及其意義」 學術研討會在南昌召開日前,由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秦漢考古視野下的漢代海昏侯墓地考古及其意義」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