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考古專家挖掘明定陵現場:地宮大門一打開,無數珍寶瞬間腐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三哥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時,隨著郭沫若一聲令下,發掘工作隊對中國皇陵第一次主動地運用考古學方法進行的科學發掘,正式動工。

挖掘明定陵前,按照郭沫若的計劃是先挖掘長陵,但是像郭沫若這樣的專業歷史學家和考古專家長陵挖了好幾天後,發現入口沒找到,二,而且長陵地宮外的建築和泥土太堅硬,對於挖掘工作困難重重,最後郭沫若改挖明定陵。

圖為: 明定陵的寶城牆上打開的隧道門,內部為第一道探溝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和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墓。

定陵修建耗時六年。

李自成的大軍曾對定陵進行大肆地破壞,「磚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絕」。

而後在清軍入關後,再次對明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

由於地宮入口隱秘,才讓地宮幸免於難。

萬曆皇朱翊鈞

在明定陵的挖掘過程中,依然困難重重,但以郭沫若為首的考古專家攻堅克難,對挖掘工作有著堅定的信念,最後由於挖掘出來的泥土太過,挖掘隊人手不夠,於是郭沫若決定僱傭附近的一些農民來幫忙運泥土,從剛開始僱傭10人,到後面工程量增大,最後逐漸僱傭了60度位農民運泥土。

挖掘隊拆除地宮牆磚

在挖掘兩個月後,依然還沒有找到地宮入口,但是由於泥土和建築並沒有像長陵那麼堅硬,所以郭沫若並沒有放棄,直到一天一位挖掘民工挖到了一塊小石碑,郭沫若仔細一看,碑文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語。

被郭沫若戲稱「天之傑作」「上帝的指示」。

為慶祝髮掘「戰績」,決定給民工每人一條毛巾、一條肥皂的獎勵,這在當時已是十分珍貴的了。

郭沫若十分驚喜,終於找到「指路碑」,兩個月的辛苦沒有白費。

地宮大門處

撬開地宮大門

一般古墓地宮都會在墓道口埋下一塊石碑,並標註上文字,指明方位,故稱「指路碑」。

郭沫若藉助這個「指路碑」很快就挖到明定陵的地宮大門入口處。

萬曆皇朱翊鈞和皇后的棺槨。

由於技術水平落後,沒有做好防範措施,地宮大門一打開,無數奇珍異寶很快被腐化,無法保存。

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考古人員在清理棺槨

考古專家在整理棺槨中的陪葬品

1966年,明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焚。

3口由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本身質地堅固,雖然歷經幾百年,仍然完好無損,但也被扔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

明定陵的挖掘不僅造成無數珍寶腐化,還讓萬曆帝及皇后屍骨無存,成為我國「最遺憾的考古挖掘」和「考古第一慘痛教訓」。

明定陵發掘主張、參與者:

吳晗(中國著名歷史學家,1969年死於文革)

鄧拓(歷史學家,1966年死於文革)

范文瀾(歷史學家,1966年死於文革)

鄭振鐸(文學史家,1958年因飛機失事遇難)

郭沫若(考古學家,1979年,其夫人縊死於北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史上最大考古悲劇——明定陵發掘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明定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對山峰渾圓的蟒山。1955年10月,時任北京市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