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世界考古界和音樂史的奇蹟,隱藏2000年地下樂宮重現人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要點導讀:

湖北隨州,扼北進中原之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

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楚國問鼎中原必經之處,從地勢看,隨棗走廊和南陽盆地作為當時南北要衝,又是南方荊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之地。

戰國時,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小諸侯國——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以至於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對它的記載。

然而,隨著1978年曾侯乙墓的開啟,小小曾國開始在2000多年後名揚四海。

墓中共出土各類隨葬品約15404件:青銅器宛如剛放入地下,漆木器鮮妍如新,竹簡墨跡清晰,尤其是配套完整的編鐘、編磬等樂器更是世所罕見。

見過它們的人,唯有用「嘆為觀止」來形容當時的心情。

【1】

從出土文物看,曾侯乙生前興趣廣泛,不僅是一位軍事家,而且也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位「超級音樂發燒友」。

墓的中室專門用來放置陪葬的眾多樂器,有編鐘、編磬、建鼓、瑟、琴、笙、排簫、篪等共125件,分打擊、吹奏、彈撥三類,其升天的願望。

中有編鐘、編磬各1組,琴、箏、五弦各件,瑟5件,笙1件,懸鼓1件,還有建鼓、排簫、抱鼓等罕見樂器。

用於擊奏樂器的工具12件,各種樂器的構件、附件1714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時各種樂器基本位於原位,排列有序,真實地再現了戰國時期樂器的組合情況,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墓出土的各式樂器,種類之全,數量之巨,保存之好,是世界考古史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觀,堪稱天下冠首!

【2】

尤其是曾侯乙墓編鐘,被譽為「國之瑰寶」。

迄今為止,中國的考古發掘中共有40多套編鐘出土,但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質最高的則非曾侯乙編鐘莫屬。

編鐘,顧名思義,就是由許多個鐘編懸而成的鐘組,大多數為16枚,一般分2層編排,也有3、9、13枚編排的。

因朝代的不同,鐘形有方、圓、橢圓之別,鐘口也有凸圓、平口、凹陷之分。

就其排列看,亦有兩類,一類按其大小排列,整齊美觀,以鐘壁厚薄區別音高和音域;一類以鐘形大小遞變區別音律,配合成組。

【3】

在此前的考古發掘中,難得見到先秦金器的出土,但是在曾侯乙墓的主棺下面,一次就出土了5件金器,且絲毫未受侵蝕,出土時熠熠生輝。

經專家鑑定,這5件金器分別是1件盞及1件置於盞中的漏勺,1件杯,2件器蓋。

其中金盞重2156克,是目前出土的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清理主棺內的物件時,曾侯乙身上佩戴的玉飾竟讓在場的考古工作者有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之感,一些先秦時期常見的璧、環、、璜、琮、佩均在其中。

1件十六節龍鳳玉掛飾長48厘米,寬8.3厘米,是出土的玉器中最大的一件。

一些玉羊、玉狗、玉豬、玉牛等飾物,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皆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表現出了高超的玉器加工技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時間的河流里,一切都若夢若幻。

然而曾侯乙墓以它的繁華寶物,以它穿越2400多年而來的遙遠的絕響,喚起了人們對永恆的一點感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推動音樂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引起音樂界和考古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曾感慨:古希臘的樂器都是竹木器,沒能保存到今日,只有在中國才能聽到2000多年前的樂器奏出的樂曲。緣於曾侯乙編鐘,中國的音樂考古...

為什麼說隨縣曾候乙墓是一個音樂寶庫?

湖北北部有一個縣叫隨縣,縣城西北有一個大土丘名叫擂鼓墩,擂鼓墩東南1公里丘陵盡頭的河灘上有兩個相距100多米、高出平地20餘米的大土包,1977 年當地部隊為擴建營房用推土機推土,發現東邊的土包...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由譚維四主持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從出土的縛鍾銘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該墓的...

解密千年古墓

1978年考古專家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發掘了一座古墓,它被視為除了兵馬俑之外對中國影響最大的考古發現,這座古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出土的青銅器中有9件被列為了國家寶物,還出土了一批黃金製品,其中的雲紋金...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