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張全超:穿越時空的邂逅——「詩和遠方——青年學者金爵獎」專題(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

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

「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

」青年考古學者的健康成長是中國考古學穩健發展「走向未來」的堅實基礎,他們心中的陽光和腳下的力量是中國考古學「走向世界」的學術希望。

青年人考古夢,為了將這些青年學者的幕後點滴記錄下來,中國考古網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聯合策劃「詩和遠方—青年學者金爵獎」專題,一睹他們青春歲月的今朝風采。

中國考古網:張全超老師您好!首先恭喜您獲得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青年學者獎(金爵獎),您能簡單談談此次獲獎的感想嗎?

張全超:首先要非常感謝考古學界的各位前輩長期以來對我的支持、厚愛與肯定,是他們給予了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和拼搏的勇氣;其次要感謝各位長年奮鬥在田野考古工作一線的各位同仁,是他們的辛勤工作和堅持不懈,為人類骨骼考古學者們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研究標本,在不斷的提取和解讀這些古代人類骨骼信息中促進了學科的發展和繁榮。

藉此機會真誠地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啦!

2006年夏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訪問

中國考古網:您曾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吉林省日本侵華時期「萬人坑」遇難者遺骸的法醫考古學研究,對於法醫考古學這一概念,我們還比較陌生,您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張全超:「法醫考古學」的概念在歐洲的法醫科學界近年來非常普及,是一門涉及考古學與法醫科學的交叉研究領域,1976年由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考古學家丹·摩爾斯(Dan Morse)等人在《法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上首次提出,學科注重於考古學原理、方法技術在法醫環境下的應用,具體工作內容包括地面勘探、發掘記錄、分析鑑定等,涉及考古學、法醫科學、體質人類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的內容,主要應用於犯罪現場和死亡調查,包括古代遺蹟、近現代人權災難、戰爭遺蹟和當今刑事案件。

「法醫考古學」的研究目的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應用法醫科學技術來檢視和闡釋考古學發現,例如古代戰爭遺蹟調查、墓葬中遺骸的分析鑑定等;另一層面是利用考古學方法技術來調查犯罪、災難現場,例如現代刑事案件中對犯罪現場和埋屍環境的調查、近現代人權暴力事件中的集體墓地發掘等,作為一項考古學與法醫學的交叉研究領域,這一學科在當今社會有著學術研究和現實應用的雙重意義。

2007年春費城出席第76屆美國體質人類學家協會年會

中國考古網:在與國外學者或研究機構的合作和交流過程中,您有何感觸?與國外學界相比,國內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有何不同之處?

張全超:國外多數的體質人類學研究者或者稱為生物考古學研究者本身都具有生物學、醫學、化學、地質學、統計學等學科的專業背景,在各類自然科學方法的應用與成果轉化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而國內的體質人類學研究者往往還要通過一個再學習的過程來彌補學科背景上的不足,或者要依靠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協同來解決學術問題,這個過程常常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磨合期。

我們非常期待有更多相關學科背景的學者能夠對體質人類學領域產生興趣,主動參加到我們的研究當中來,產生一些新的學科生長點和交叉點。

2007年冬蒙古國國家博物館訪問

中國考古網:您的專著《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新店子墓地人骨研究》曾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您能簡要介紹一下這本專著的主要學術成果嗎?

張全超:我想有兩點思考可以為考古學界提供借鑑,一是「古蒙古高原類型」人類學命名的提出,這一體質類型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先秦時期古代居民體質人類學研究的框架體系,為揭示我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提供了人類學證據。

此外,將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成果放在整個蒙古高原的考古學文化背景中加以綜合研究,打破了以往中、俄、蒙三國分割研究的模式,拓寬了蒙古高原青銅—早期鐵器時代古代民族的遷徙和融合研究領域的視野,同時該人種類型的提出對匈奴人種問題的研究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二是匈奴人種「多元性和地域性」觀點的提出,匈奴人種問題是一個已爭論了近百年的歷史問題,匈奴人種「多元性和地域性」的觀點,或許對這一問題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2011年秋加拿大溫哥華訪學

中國考古網:作為青年學者中的佼佼者,您覺得年輕學人在學術道路上應該注意什麼?

張全超:佼佼者真的談不上,因為考古學界從來就不乏優秀的年輕人,關於如何做學問有一點體會和大家分享,作為一個年輕的考古學人,學術研究之路還很漫長,要儘量走的慢一些,走得紮實一些,既不要迷失方向,又不能錯過美麗的風景。

再次感謝中國考古網的採訪!謝謝!

採訪:李連娣 ;策劃:喬玉;審核:劉國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邀請海外學者參與編鐘音樂考古研究

中新社武漢10月22日電 (曹旭峰 連紅 宋夢)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22日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館舉行。與會專家透露,新成立的「編鐘研究院」將邀請海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加入,進行多角度的編鐘音樂考古研...

宗教人類學理論探索仍顯不足

宗教人類學涉及宗教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日益受到學界重視,是一門充滿學術活力的交叉學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的努力下,我國宗教人類學取得了長足發展,逐漸成...

體質人類學探索人類體質變化規律

以古今人類體質特徵、類型及其起源和演變規律為研究對象的體質人類學作為一門介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性學科,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體質人類學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新的突破?它的發展對...

宿白留下的考古學之思

【新聞隨筆】2月1日,著名考古學家、傑出的考古學教育家宿白先生逝世。海內外各界人士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對先生的哀悼和敬意。宿白先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和大成者。他以...

陳曉露:思者無域 行者無疆

編者按: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學者,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位青年學者獎(金爵獎)。「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年考古...

張光直:考古學領域最後的巨人

內容摘要:作為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考古學界最富國際聲譽的學者(曾任哈佛大學人類學主任,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光直先生這些作品大多寫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在八十年代以來便陸續...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