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直:考古學領域最後的巨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摘要:作為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考古學界最富國際聲譽的學者(曾任哈佛大學人類學主任,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光直先生這些作品大多寫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在八十年代以來便陸續譯成中文。

這些作品既有用考古學材料建構史前中國的《古代中國考古學》《中國考古學論文集》,也有總結、闡釋商代考古成就的經典之作《商文明》《中國青銅時代》,更有收集了先生大量隨筆、序文的《考古人類學隨筆》,以及回憶早年生活的《番薯人的故事》。

這兩項成果可以說是張先生一生探索中國史前史最重要的貢獻,「商文明」研究是對已知商代遺存最全面的總結,「中國(文化)相互作用圈」則是對商代之前古代中國的更深入探索,至今未被超越。

作者簡介:

巨人之軀

2013年時,三聯書店再版了張光直先生系列作品(全九冊),是迄今國內出版先生作品最全面的一版。

作為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考古學界最富國際聲譽的學者(曾任哈佛大學人類學主任,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光直先生這些作品大多寫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在八十年代以來便陸續譯成中文。

時值先生去世十二年之際,重讀作品,歷久彌新。

這些作品既有用考古學材料建構史前中國的《古代中國考古學》《中國考古學論文集》,也有總結、闡釋商代考古成就的經典之作《商文明》《中國青銅時代》,更有收集了先生大量隨筆、序文的《考古人類學隨筆》,以及回憶早年生活的《番薯人的故事》。

得益於這些豐富的素材,我們可以一窺先生一生的考古心路。

作為台灣第一位白話詩人張我軍的次子,光直先生是位台省籍人士,可因為青少年時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他在抗戰勝利後隨全家返回故鄉,心中始終懷著對古老中國的美好感情。

既沒有1949年左右倉促赴台者的失落,也不似後來海峽阻斷之後出生一代台灣學者,雖也研究古史,心裡卻失落了對古代中國的眷戀。

比如,研究西周制度的杜正勝,實際忝列「綠營」,以「羌史」成名的王明珂,在顏色上也頗為曖昧。

而這一切在張光直先生身上是完全看不到的。

先生身為台籍,對中國古代文明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正是這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使其幾乎以一己之力,將上世紀中後期,中國史前考古的脈絡維繫一身,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古代中國考古學》的譯者在2002年版的「譯後記」中寫道:「最近十多年來,張光直先生一直在同病魔作鬥爭。

……1994-1997年他又數度坐輪椅來到北京,並曾奔赴他念念不忘的商丘考古工地。

……先生的身軀雖小,然骨頭是最硬的。

在他的身上,我真正體會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偉大。

2001年初一代考古學巨擘張光直先生在美國麻省因帕金森症去世。

先生去世時,剛過古稀,在普遍高壽的考古學家中算是「英年早逝」。

在有限的生命中,先生寫下諸多著名考古學作品,芳澤後世。

其中尤以對「商文明」、「中國史前時代」兩方面的成就為最,至今未被超越。

「先生的身軀雖小」,卻無愧考古學領域「最後的巨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李濟考古學方法論中的史學特徵

內容摘要:【摘要】<正>目次一中國人類學家的可能貢獻:語言與比較二作為"比較法"基礎的"歷史法":小範圍與細節發掘三"歷史法"對"比較法"的單向制約:器物分類有"邏輯"四回應批評.討論器物"功...

韓建業: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編者按: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影響的研究成果,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項研究成果獎(金鼎獎)。誠然,在大眾眼裡考古學家的工作略微...

仇士華:建立中國考古學「時鐘」

內容摘要:1932年出生的仇士華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在夏鼐的奔走下,上世紀50年代末,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仇士華和蔡蓮珍被調入到考古研究所,成為這裡的拓荒...

伏羲文化研究綜述與考古學研究評析

高世華 (天水市博物館)【摘要】伏羲文化是二十世紀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課題,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共識;由於多方面原因,尤其是缺乏考古學的介入,使得伏羲文化研究在名號解讀、時代...

西安楊官寨遺址考古的文化學再解讀(上)

內容摘要:【摘要】只有考古出土物上明確標著黃帝時期「字樣」「圖樣」,或可通過別的旁證確認其為黃帝時期物件.否則,把西安楊官寨遺址與黃帝時期掛鈎就是一種「比附」,這種看法並不科學,它至少不了解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