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中國考古界被世界認可,卻說夏商周是共存的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

王國維說「學不分古今中外」,「古今中外」的界線是被現代化打亂。

張光直

考古學術界一般認為,夏商周三代是一個傳承的關係,後一個朝代滅亡了前一個朝代。

但是張光直先生認為夏商周三代在時間上是共存的,彼此之間只有地域上的不同。

中國考古界的張光直

張光直,1931年出生於北京,祖居台灣台北板橋。

先生一生中獲得眾多榮譽,包括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賓夕法尼亞大學Lucy Wharton Drexel考古獎章以及亞洲研究協會頒發的終身學術成就獎等。

其著作有《古代中國考古學》、《商文明》、《美術、神話與祭祀》、《中國考古學論文集》等一百餘種。

▲就讀建國中學時,1948年;在台灣,1952年

▲與母親在一起,1987年

左起:光正、光朴、母親、光誠、光直

中國學問應當走向世界

先生曾發問:「為什麼在20世紀的學術研究上,中國對人文社會科學做一般性貢獻的潛力完全不能發揮」,為什麼「美國的國家科學院的華裔院士之中,研究數理生物科學的有十多位,可是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只有一位」。

他痛心在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的舞台上,中國學者自己選擇了邊緣化的地位,自甘被棄於主流之外。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中國考古學,於是他對中國考古學提出了三個目標,即「理論多元化、方法系統化、技術國際化。

▲出席「通往城市之路:考古學的觀察」國際會議,奧地利,1960年

左二為張光直

先生認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應當始終堅持在世界學術舞台上爭取主流地位,但這需要靠真才實習,呼喊示威是毫無用處的。

他提出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向世界的三部曲:

第一,跳出中國圈子,徹底了解各個學科主流中的關鍵問題、核心問題。

第二,研究中國豐富的資料在分析過後是否對這些屬於全人類的問題有新的貢獻。

第三,如果有所貢獻,一定要用世界性的學者能夠看得懂的語言寫出來。

▲在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內研究甲骨文,1980年

終其一生,先生始終艱難地行走在將中國考古學推向世界的坎坷之路上。

先生的《古代中國考古學》是第一本全面和系統地介紹古代中國的考古發現和意義的學術專著,在此之前全世界的課本雖然都寫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但絕大部分西方人沒有機會通過考古了解古代中國的輝煌成就。

直至先生逝世前,《古代中國考古學》已修改至第四版,每一次修改都加入了最新的考古發現,至今仍是最全面最可靠地向西方學者介紹古代中國文明的權威著作。

上世紀80年代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中國促成一次系統的多學科結合的考古發掘,這不僅是為了尋找他所鍾情的商文化起源問題,也是為了促成中國考古學的對外開放。

先生也曾極力申請和推動美國國家基金會幫助四川大學建立國際性的考古實驗室以研究民族植物學和農業起源的問題,但是囿於時代背景與國內外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實現,引以為深深之憾。

他曾在文章中寫道:

如果1982年與四川大學合作的計劃能如願實現,中國考古學今日的面貌又當如何?

▲參觀華盛頓福利爾美術館,1958年

在國際學術界先生強調中國文明起源程序與世界上大多數非西方國家的古代文明類似,但與我們一向奉為皋臬的西方社會科學所定的規律並不相符。

他堅定地認為中國古史對社會科學一般原理的制訂可以做出極為重要的貢獻。

任何社會科學的原理原則只有通過中國歷史的檢驗才能稱其具有世界通用性。

一生執念繫於商

張光直先生是一位國際性的學者除了對中國的考古學文化研究頗深之外,對東南亞地區的史前文化、日本列島的考古學文化、美國考古文化、英國考古學文化、考古學理論、中國飲食文化等多有研究成果。

然而先生一生最痴迷當屬商文化的研究,俞偉超朝先生認為他對中國古代史、古文化研究的最大貢獻有三點,其中兩點與商文化有關。

第一是提出了商王廟號中的乙丁制,先生從人類學的視角出發認為商代王族存在著兩大繼承集團,兩大集團輪流繼承王位,這一觀點初始提出時轟動學術界,一時引起千翻爭論,但時隔近60載,這一觀點仍然備受大部分學者所推崇。

第二是在系統研究商代青銅器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中國三代青銅器之所以能在世界青銅文化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因為唯有中國是以青銅禮樂器作為人神溝通媒介的祭祀重器,而其他國家都以石雕替之。

這一觀點解釋中國青銅器之所以發達的根本原因,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大創見,為世界學者所認同。

▲與商丘考古隊合影,1994年

前排左起:冷健、張長壽、Gerorpe(Rip)Rapp、張光直、烏恩、唐際根

後排:王增林、David Cist、慕容捷、羅泰、高友德、李永迪、高天麟、荊志淳

為了商文化的起源,先生費盡心力促成哈佛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商丘的考古發掘,他堅信商人起源於商丘,這是他的執念。

但是,商丘一帶以往黃河泛濫嚴重,古代遺址多位於地下十幾米的深處,發掘起來難度十分之大。

並且以往多年的考古工作多傾向認為在商人建國之初商丘地區分布是主要是岳石文化,即古代東夷的遺存,在這裡恐怕很難找到與商人起源有關的遺存。

當時國內的考古學家多勸先生不要在此地開展工作,但先生始終堅持自己的判斷,甚至為此事與自己國內的朋友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此後,商丘發掘之事幾次談判,幾次擱置,但先生卻一如既往籌措準備,他的倔強使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在河南商丘虞城縣馬莊遺址,1994年

左起:烏恩、張長壽、張光直、高天麟

1991年雙方終於達成協議,考古所完全同意在豫東的商丘進行考古發掘。

1996年工作正式開始,通過遙感技術探測出了一座東周的宋國古城(文獻中商王朝的後裔所在地),但是在調查與發掘的範圍內終究沒有找到商代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早商的。

這期間他曾詢問自己的朋友俞偉超先生對商人起源於商丘的看法,俞先生坦言豫東一帶的陶片都是岳石的,不可能屬於商文化。

但他隨即回應道:「陶片不一樣,怎麼知道其思想不屬於商文化的呢?」

這或許不是他反駁岳石文化不是商文化的證據,但確實說明了他內心有著自己認定的「事實」,任何人都無法擊破他的夢。

他曾說:

反正豫東考古的目的是已經達到了。

在我能工作的期限內,當然不見得能證明商人起源於商丘一帶。

但這個看法過去被大家重視的不夠,現在經過這幾年的工作,我看這個看法已經受到大家的重視。

所以我覺得,有了這一點,豫東考古的目的,也應該算是達到了。

話中不免透漏中深深的無奈和遺憾,但先生這一番話卻又讓後輩學人無不欽佩與動容,在追求學術真理的道路上,無論自己的推斷正確與否,一定要義無反顧地實踐,不行無以至。

1994年秋天到1997年秋天,因為商丘的發掘,先生堅持每年至少回國一次,而此時因為帕金森症的緣故,先生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但是只要能夠支撐,他都去考古工地參觀指導。

1997年先生再一次回到北京,此時他極度虛弱,以往自尊心極強,從不向別人提及自己病情,也堅持不用拐杖的他,已經完全不由自主了,不得不需要年輕人輪流照顧。

但即便如此,他也經常臉上掛著笑容,並且有很多話要說,對他的事業,對商文化起源的探索仍舊充滿了渴望與信心。

1997年,這是他最後一次踏在大陸的土地上。

▲與張長壽、馮浩璋在商丘考察東周時期的夯土城牆,1997年

▲與張長壽、馮浩璋在商丘考察東周時期的夯土城牆,1997年

好為傳道授業人

張光直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同時也是眾多青年學子尊崇的老師。

他熱愛教師這份職業,傳道授業解惑從來都是他的樂事。

先生在一篇隨筆中曾這樣寫道:

我有時候白日做夢,夢見天資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國青年,志願以考古為終身事業,來問我這個老年考古學家對他(她)有何指示,這雖然是夢境,我還是將答案準備好,以防萬一。

可見先生對於好學求問之青年學子、對中國考古學之未來的渴盼。

▲與海峽兩岸研究生、訪問學者的合影,1996

在美國找教授談話需要先預約,然而初到美國的大陸學子常常不能除去國內養成的串門習慣,往往敲敲門就走進了先生的辦公室,但先生從來都是和顏悅色,從來未向學生說明這一規矩。

為了減輕海外求學的青年學生的緊張與不適,先生會時常主動找這些學生談話,且談話不一定總是關乎學術,有武俠、有美食、有政治,天南地北,無所不聊。

先生愛好中華美食,懷揣一手好廚藝,他會經常把學生叫到自己的家中吃飯,每有時間與興致必會自己下廚款待學生。

▲在康乃狄格學院授課,1963年

先生最愛傳道授業解惑,在課上他總是飽含著激情,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課堂上的學生。

每當上課時講到中國豐富多彩的考古發現時,他總是「興奮得如同過聖誕節的孩子」。

對於剛剛步入考古學的學生,他總是和大家坐在一起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背景,以便因材施教。

聽先生課的學生都覺得是一種享受,因此很多學生爭著要做他的助教,做過他助教的慕容捷先生曾說凡是當過先生助教的學生都覺得除了沒有搬到先生的家中之外,在其他方面先生把學生組織得再像家人不過了。

先生對自己的研究生要求很是嚴格,他希望他的研究生達到甚至超過他,但他對本科生選修他課的本科卻十分寬容,他覺得這些學生前來選修這樣一門全新的領域,已經需要勇氣,十分不易,因此常常給予高分。

先生一生曾多次回國講學,在北大、山大、吉大都曾做過專題的演講,目的就是為了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傳播給國內學子,晚年在台灣大學講學時,雖然自己已經患有嚴重的帕金森症,但仍然堅持站在講台上,一邊吞藥一邊繼續講課。

▲在吉林大學授課,1987年

羅泰先生曾引用《禮記·學記》里的一段話來比喻先生「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之從容,然後盡其聲……此皆進學之道也。

」我想這是對先生育人之方的最佳概括,他是真正的師者。

四海為家的中國考古學家

張光直先生出生在北京,北京是他的第一故鄉,他在北京度過了自己從童年到中學的時光,後因政治原因隨母親來到了台灣,來到了他的第二個故鄉,在那裡他走進了熱愛的考古學。

再後來為尋求更廣闊的的學術天地遠赴重洋,四海為家。

但終其一生,他的心始終牽掛著海峽兩岸的故鄉,他是一個飽含深厚民族情感的學者。

他積極把國外先進的考古學理念、技術傳播到大陸,努力促成中美合作發掘,多次去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為學生們開壇授課,多次謀求幫助四川大學建立先進的考古實驗室,對大陸去美國交流的學者和年輕學生他總是竭盡所能在國外給提供幫助與教導。

當然,最重要還是他利用自己在國際學術界的威望,將中國考古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理解中國。

他曾自己說開玩笑的說他是在國外不管住多少年也變不成「海外華人」的那種人。

▲在商文明國際討論會上,1982年

左起:高去尋、胡厚宣、張政琅、夏鼐、張光直等

後記

徐苹芳先生說:「中國考古學的成就為世界接受和認可,光直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考古學界永遠紀念張光直為中國考古學所做出的貢獻」。

俞偉超先生評價:「1975年以後,張光直成為最熱心地促進中國和西方考古學界進行交流的第一人,他無疑是東西方考古學舞台上最活躍而耀眼的人物」。

▲張光直墓,美國麻薩諸塞州

先生去有17載,倘若先生在天堂能夠看見今日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我想他一定欣慰不已。

當初先生是多麼渴盼中國考古學走向世界,中國考古學家了解世界,而今十數年過去,中國考古學不僅為世界所關注和認同,中國考古學家更是走向世界去發掘異彩紛呈的人類文化。

這門年輕的學問在中國正如他所願,前途無量,日新月異。

參考書目:《番薯人的故事》、《考古人類學隨筆》、《四海為家——追念考古學家張光直》、《商文明》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張光直先生還和我們在一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商宋文化震古爍今。為了紀念中美聯合考古隊和張光直在豫東商丘考古發現宋國故城20周年,來自國際、國內的數十名夏商考古學研究、殷商歷史學研究等方面的頂尖專家學者齊聚商丘。 一場空前...

為考古學學科特色而詠嘆

在春夏之交的日子裡,窗外是江南的秋風細雨,讀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先生向媒體宣布的信息: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於5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

王仁湘:古蜀文明研究大有可為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3日在成都落幕,但是關於四川考古和古蜀文明研究傳承的思考仍將繼續。創造了燦爛青銅文化的古蜀文明,未來怎樣走好傳承宏揚之路?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