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 侯馬虒祁遺址第九次發掘記(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原文內容較多,故分兩篇。

上篇主要敘述侯馬虒祁遺址第九次發掘工作起源、下宮之役與遷都新田、晉都以往的祭祀考古、侯馬新月小區東周祭祀坑發掘四部分內容。

下篇主要敘述北魏紀年墓、漢墓及金元明墓、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及祭祀坑性質等內容。

一、工作起源

侯馬,地處臨汾盆地南緣,金喬環峙,汾澮旋瀠。

經過數代考古人60年的艱苦工作,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大量的古文化遺蹟,包括古城、墓地、鑄銅遺址、制陶遺址、祭祀遺址等,證實了侯馬曾作為晉國晚期都城新田而存在。

2014年9月到2015年7月間,為配合侯馬市冶煉廠生活住宅區「新月小區」的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對建設區域內的祭祀坑和墓葬進行了科學發掘,並對其中部分重要遺存進行了搬遷保護,本次發掘系虒祁遺址第九次發掘。

虒祁遺址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侯馬市高村鄉虒祁村西北約1.5公里處,北距台神古城約2公里,地處澮河北岸。

遺址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

從東至西由夯土建築、墓地、祭祀遺址三部分組成。

自1996年8月至2012年8月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八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清理古墓葬2000餘座,祭祀坑3000餘座,陶窯數座及夯土牆基和鑄銅遺址。

出土銅、鐵、陶、玉石、骨器萬餘件,時代從春秋晚期至漢代,為研究晉都新田廢棄前後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二、下宮之役與遷都新田

西周初年,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唐為晉。

歷經曲沃代翼,獻公拓土,自文公始,晉稱霸於諸侯近150年。

此間由於連年發動征服小國的戰爭,國內統治階級中戰功卓著的將領所受采邑增多,養士日眾,他們在同僚中拉幫結派,培植私家勢力,於是在晉國逐漸形成了一股威脅公室的新勢力。

同時,晉國為了避免公族覬覦國君之位而執行「無公族」的政策。

這種政策雖然避免了公族爭奪君位,但同時也為大夫專政提供了客觀條件。

晉國公室逐漸衰微,卿大夫勢力漸強而又相互爭鬥,其中趙氏勢力無度的擴張與遷都新田有直接的關係。

趙氏勢力的發展肇始於趙衰,趙衰跟隨文公出亡,歷盡艱辛、生死與共、忠心耿耿。

晉文公得狄女叔隗轉給趙衰,生趙盾。

歸晉後,文公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趙衰,以母之姓姬冠以夫之姓趙,稱趙姬,趙姬生長子曰同,次子曰括,三子曰嬰齊。

文公為了報答趙衰對自己的忠貞,表彰其功,於公元前629年蒐於清原,封衰為新上軍將,進入卿列。

晉襄公搜於董後,以趙盾為正卿。

趙盾長期把持晉國政權,扶植親趙勢力,堅決打擊異己。

晉靈公、成公時期,趙氏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景公時,公室與趙氏的矛盾一觸而發。

趙朔為趙嬰齊的長侄,趙朔在晉齊鞍戰之前已經去世,趙莊姬青年而寡,與趙嬰齊通室。

其丑外泄後,公元前586年春,原同和屏括為了維護趙宗的尊嚴,將其三弟趙嬰齊逐出晉國,趙嬰齊逃奔齊國。

趙嬰齊奔齊之後,趙莊姬痛恨趙氏同、括兄弟,便進宮向其兄景公誣告趙同、趙括謀逆叛亂。

欒書和郤氏也出面作證,這正給了晉景公一個極好的藉口。

為了廢掉私家勢力,特別是根除長期以來威脅三代國君(靈、成、景)的強族趙氏勢力,晉景公於前585年廢棄了原來的國都絳,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為由,由故絳之地遷都新田。

前583年,發兵圍趙氏下宮,捕殺原同、屏括,奪取了趙氏的食封之地,史稱「下宮之役」。

晉國公室與強卿的爭鬥歷經數世,於公元前453年終落下帷幕,晉陽城外趙、魏、韓三族大敗知氏,殺知瑤於晉陽城下,趙、魏、韓盡分知氏領地,知氏亡。

當是時,晉國公室的領地幾乎盡入三家,晉國實際上被三家代替了。

新田為都歷經13代209年,公元前376年(晉靜公二年),晉靜公被遷往屯留廢為庶人,晉國一分為三,新田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在此200餘年間,新田見證了晉國的盛衰存亡。

虒祁遺址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形成的,而此次虒祁遺址祭祀坑的發掘,又拉近了我們與古人的距離,為了解晉都的規制和宗教禮儀制度提供了新的資料。

三、晉都以往的祭祀考古

史前社會的祭祀基於人類對自然的樸素認知與敬畏而產生。

史前時期的人們借祭祀儀式來表達對自然的崇敬,用以凝聚部落成員。

商周時期,祭祀制度趨於完善,逐漸轉化為政治手段,儀式繁瑣、莊重、虔誠,人們通過儀式和祖先的神靈往來,增進宗族感情、加強宗族凝聚力。

《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不了解中國上古的祭祀就無從知曉中國古代社會。

祭祀在周代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禮記•祭統》稱:「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周人的祭祀對象紛繁複雜,概括來講包括天神、地祇、人鬼系統等等。

而周人之所以要頻繁祭祀,一方面是對大自然和祖先饋贈的回報,另一方面是在遇到災禍時向天地鬼神所發出的祈禱求福以及在得福之後的報賽。

考古研究人員認為,在溝通神與人的措施上,因祭祀對象的不同,溝通的方式也存在差異。

晉都新田作為晉國都城,在考古發現中並沒有發現大型的城址,而是聚集了8座小城址,因為新田作為晉都時正是韓趙魏三家分晉之時,因此,「學者們或認為是由於晉國公室卑而諸卿強的結果」,在晉都新田共發現了11處祭祀遺址,構成了祭祀遺址群。

各處遺址均由密集的祭祀坑組成,少者數十,多者逾千,有些地點如呈王路建築群遺址有與祭祀相關的建築基址。

這些祭祀坑絕大部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排列存在一定的序列和規律,分置犧牲的坑、共置器物與犧牲的坑、僅置器物的坑及空坑幾種。

晉都新田已發現的11處地點的祭祀遺址群主要集中分布於三個地區,其一是以牛村古城和台神古城為中心的地區,包括牛村古城南祭祀建築遺址、西南張祭祀遺址和虒祁遺址。

西南張祭祀遺址、牛村古城南祭祀遺址位於牛村古城的西南部,前者位於牛村古城西南6公里處,後者北距牛村古城南牆約0.25公里,虒祁遺址位於台神古城西南1500米處(圖1數字9所指位置);其二,後來發現的西高祭祀遺址則位於汾河邊;其三,其餘七處地點以呈王路建築為中心,位於牛村古城以東,盟誓遺址、煤灰製品廠祭祀地點則處於呈王路建築祭祀地點的南面,北西莊、省地質文水二隊、省建一公司機運站位於呈王路建築祭祀地點東約1000米處,自北向南形成了一個以呈王路建築祭祀地點為中心的環繞於其東、南面的半環形祭祀帶。

從出土遺物和盟誓內容可知,這些祭祀遺址群的時代為晉文化晚期,年代均不超出晉都新田時期或稍晚(圖1)。

圖1 侯馬祭祀遺址分布圖

四、工作過程

在經過與建設方及當地文物部門洽談,並找好駐地後,考古隊於2014年9月22日正式進入侯馬冶煉廠新月小區開始考古發掘工作。

工作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場地規劃、表土揭露

圖2 全區航拍圖

進駐工地後,我們對南北長為220米、東西寬為60 米、總面積為13200平方米的待發掘區進行了規劃。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小區建設一期工程對發掘區的北部地面破壞嚴重,故決定對北部140米、寬60米的區域採用全面揭露發掘法,是為II區。

對南部南北長80米、寬60米的區域則採用探方發掘法,布10×10的探圖2 全區航拍圖方48個,東、北各留一條1米寬的隔梁,是為I區(圖2)。

經過兩個月的工作,到2014年11月下旬,I區、II區的表土揭露工作基本結束。

通過對I區的探方發掘,我們充分了解了發掘區的地層情況。

四個時期相繼疊壓,自上而下,由晚及早分別為現代層、明清層、③④層均為東周層(圖3)。

通過對整個發掘區的大面積揭露,我們共發現祭祀坑822座,墓葬37座,均撒上白灰,以示標記。

圖3 T0101南壁圖

(二)揭露祭祀坑

1.祭祀坑發掘

2014年11月下旬,我們開始了緊張的清理工作。

發現的祭祀坑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絕大多數為圓角長方形或方角長方形,坑口長在0.7~1米之間,寬在0. 4 ~ 0 . 6米之間,深0.3~6米之間(圖4)。

由於祭祀坑寬度較小,對於埋藏較淺的祭祀坑尚可以趴在地面上直接清理,而對於稍微深一點的祭祀坑則無法清理,所以我們在祭祀坑長邊一側擴開一個半圓形或長方形的工作平台,直徑在1米左右,以便於清理工作(圖5、6)。

圖4 祭祀坑K1021

圖5 較淺的祭祀坑可以直接趴下清理

圖6 祭祀坑及工作檯、兩側腳窩

發掘祭祀坑時,先要再次確定原先大面積揭露時所劃定的遺蹟現象的準確位置,確定後先在祭祀坑長邊一側擴半圓形的工作檯,工作檯與祭祀坑填土先後依次逐漸向下發掘。

在自上而下發掘填土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坑壁的情況,在有的祭祀坑南北兩壁發現有對稱或錯位而置的腳窩,有的在坑壁發現有工具痕跡,多為單齒的扁狀工具痕跡(圖7)。

圖7 坑壁工具痕跡

祭祀坑填土發掘至見動物骨架時停止發掘。

此時,工作檯需繼續向下發掘至祭祀坑底部以下約15~30厘米左右,以方便清理工作的進行,當然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有的祭祀坑深達6米左右,為了便於發掘及清理者進入與離開坑底的工作平台,我們逐漸向下發掘工作檯時,在南北兩壁上像古人一樣掏挖腳窩,以供上下(圖8)。

圖8 工作人員掏控腳窩順腳窩上下

2.溫室作業

從清理祭祀坑開始時,氣溫已經下降,漸入冬季。

為了趕工期,考古隊依然繼續堅持野外發掘工作。

為了解決地面凍土的問題,我們在2014年嚴寒到來之前的12月14日-16日,在祭祀坑密集區(即II區的中東部)搭建了塑料大棚,以確保冬季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圖9)。

圖9 嚴寒到來之前,我們建起了塑料大棚

凡事有利有弊。

搭建了塑料大棚,防止了凍土,抵擋了嚴寒,可是上午九點半十點左右,凝結在大棚上部的水珠便一直往下掉,如下雨一般,這時候考古隊員們的身上便是大片大片的水印子。

實在不行了,大家就離開大棚,到外面用竹竿敲打大棚,讓水珠掉落。

大概幾分鐘後,水珠掉得差不多了,大家再回到濕漉漉的工作場地繼續清理,小水珠依然滴滴答答。

由於大棚內氣溫較高又不透氣,隊員們還要不停地清理,身上開始出汗、脫衣,而大棚外氣溫較低,這一出一進,難免生病(圖10)。

圖10 溫室作業

經過一個寒冬的蟄伏奮戰,我們在2015年春節前一個星期順利完成原定的II區的所有發掘任務,清理完成祭祀坑406座,墓葬12座(其中東漢墓2座,西漢墓6座,金墓4座)。

3.鮮明的差異

過完春節, 我們於正月十一(2015年3月1日)便又開始了緊張的考古發掘工作。

本年度還有416座祭祀坑及25座墓葬的發掘清理任務,時間緊任務重。

一大早到工地我們便開始部署,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先行清理祭祀坑。

按照發掘I I 區的工作方法, 我們繼續發掘清理I 區內的祭祀坑。

有了II區祭祀坑的比較,我們在發掘清理祭祀坑時發現, 與I I 區相比, I 區的祭祀坑有很多不同的特點。

一是在祭祀坑的形制上, I 區多為方角長方形(圖11),II區則多為圓角長方形(圖12);二是在I區祭祀坑南北兩壁多有腳窩,II區少見; 三是I 區祭祀坑的北壁底部中央多有壁龕,內有玉石器1-2件(圖13),II區極少見;四是在I區東南部發現有一坑多牲的情況(圖14),II區沒有發現;五是祭祀坑內出土的玉器兩區特徵明顯,I區玉器薄如紙片,多為破損的玉片,成形者較少,其中三片上有墨書的字跡(圖15),II區的玉器則較厚,且成形者較多(圖16)。

圖11 I區方角長方形祭祀坑

圖12 II區圓角長方形祭祀坑

圖13 祭祀坑北壁下部中央壁龕

圖14 K1219一坑多牲

圖15 玉片上的墨書字跡

圖16 玉龍(K2026:1)

4.祭祀坑內的犧牲

本次發掘的祭祀坑內有牛(89例)、羊(275例),另有無牲坑458座,未發現馬(圖17)。

動物作為文化象徵物,在祭祀活動和遺蹟中常常出現,對理解祭祀制度和禮制有著重要作用。

商周時期祭祀遺址的動物犧牲一般為豬、馬、牛、羊等,各個時期側重使用的犧牲種類卻又不同。

在商代祭祀中,都城遺址祭祀用牲從早期的豬優位轉變為晚期的以牛優為主的多元獸牲制度,這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而在鄉村一級的遺址中則可能仍以豬狗為主要的祭牲。

到了周代,祭祀用牲所側重的種類較之商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無論西周還是東周,在都城級別的祭祀遺址中,研究人員通過對考古出土的動物骨骼的統計表明羊、牛、馬為主要的祭祀用牲種類。

其中,羊最多,豬基本不見。

圖17 祭祀坑內的犧牲

對於都城及祭祀遺址中豬牲的缺失,研究人員認為是由於豬牲所能參與的祭祀等級相對較低以及對它的處理方式造成的。

在鄉村一級的遺址中,豬牲仍然被使用。

同時,周代用牲種類也沒有商代寬泛豐富,野生動物較少出現。

對於從晚商的牛優位轉變為周代羊牲占據優勢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但有學者認為,或許和遺址的級別有一定的關係,晚商牛優位的認識是基於商代王都出土的材料,而周代王都級別的祭祀遺存並沒有發現。

有研究人員還提出,不同的動物祭祀的對象應該是不同的,不同的祭祀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的犧牲,不同的動物祭祀可能有著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犧牲種類應該存在等級的區分,馬牲等級較高。

在動物祭牲的埋葬方式方面,商和周都存在活埋和死埋兩種。

研究表明,周代使用整牲時以活埋為主。

在動物犧牲的使用部位方面,商代有使用整牲和部分牲體兩種,周代也是如此,但以全牲為貴。

在動物犧牲的年齡和性別方面,考古材料顯示商代使用成年動物的情況不在少數;周代則有崇尚幼牲和母牲的傾向,當然也有例外。

此外,根據對犧牲年齡及牙齒的觀察研究,商代和周代均存在專門飼養犧牲的可能性。

商周時期用於祭祀的動物犧牲在種類和方式上,延續和轉變並存。

而且,隨著時代的推移,祭祀用牲有不斷規範化的傾向,如一坑一牲、多用幼牲和牡牲在商代並未有明顯的表現,而在周代多個祭祀遺址顯現出了這樣的規律。

這反映了祭祀活動的演變是一個由社會習俗逐漸向禮制規範演變的過程,逐漸形成了一套禮制制度。

5.祭祀坑內的玉器

此次祭祀坑內出土的玉器包括玉環、玉璧、玉龍、石片、玉璜、玉餅、玉琮、玉圭、玉琥等成形玉器,也包括破損的玉石片、玉石塊等(圖18)。

從文獻記載看,周代在天神、地祗的祭祀中所用的燔燎或埋沉的玉器以圭、璧為主,而祭祀人鬼時則用灌祭所用的玉瓚。

從考古資料看,周代的祭祀用玉確實以圭、璧為主,但也並不局限於圭、璧,也不排斥其他器類的使用,不但有璜、珩、環、玦和龍形配等配飾用器,而且還有變通之法如類似於此次發掘過程中出土的一些製作粗糙或者未完工的玉器,甚至是一些破損的玉石片、玉塊或廢料等。

祭祀用玉的多樣性表明周人在用玉祭祀時首先看重的是「玉」這種物質,其次才是具體的器類,周人的這種態度是和周禮重視「禮之義」的思想相吻合的。

祭祀用玉的多樣性更有經濟上的原因,玉在周代是貴重之物,圭、璧更是地位尊崇者才能擁有的禮儀用器,而以當時祭祀之頻繁,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玉器,這無疑是祭祀者難以承受的負擔,因此使用某些替代品也實屬無奈。

圖18 祭祀坑內出土的玉器

6.空坑不空

在發掘的祭祀坑中,有一部分的坑內沒有犧牲,也沒有器物。

關於空坑的性質,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肉祭、血祭的祭坑,也有人指出祭祀坑中存在用幣帛的現象,部分空坑應為瘞埋幣帛之類的遺存。

這些都有賴於精細的發掘與記錄,以及科技手段的檢測。

備註:本文為原文的前半部分,更多內容請閱讀「國之大事— 侯馬虒祁遺址第九次發掘記(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侯馬晉城遺址

東周時期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位於山西省侯馬市區西北部。年代在公元前585一前416年。195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並發掘。這一發現為研究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1961年國務...

山西臨汾侯馬旅遊景點

台駘廟台駘廟位於侯馬市西北約八公里的西台神村北,汾河灘地南側的「古翠嶺」上,廟宇座北向南,占地7000餘平方米,其建築形式為造型獨特、布局別致的城堡狀。據史書記載,台駘是黃帝的五世孫,其祖先善制...

萌萌噠的考古實習之旅(一)

曾有幸參與過一次考古實習,在人們心中考古總是神秘的,想在這裡將真實的考古展現給大家。某某年某月某日,我們一行乘坐大巴來到了侯馬,這是我的第一次實習,懷著好奇與激動,在接下來的兩天內,我們八十餘師...

長江中游的「史前聚落」

——湖北天門石家河考古再放異彩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2017年1月,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被認為是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這一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