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郭沫若主張挖的明定陵,就知道為什麼,現在國家禁止動帝陵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酒釀櫻桃

看看郭沫若主張挖的明定陵,就知道為什麼,現在國家禁止動帝陵了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流中留下了無數燦爛文化瑰寶,令人讚嘆的歷史文明比比皆是。

到了近現代,許多學者意識到,我們可以通過對古代人們遺留下來的活動痕跡和遺物的研究,了解距離我們很遠的那些時代的文化和文明。

於是便有了考古這個行業,其中基於包括對古墓的探索和勘察。

古墓在地下沉寂幾百年,稍加不小心,就會對陵墓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壞。

所以在對陵墓進行考古之前,學家們都會仔仔細細核實信息,在考察過程中也十分的小心。

雖說需要謹慎小心對待古陵墓,但是周總理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做出一個強硬的決定:不再主動對帝王陵墓進行挖掘!

這是為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新中國建立初期,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近代詩人、學者郭沫若,做出了對明朝十三陵進行考察的計劃,上交給政務院。

這個計劃一經公示,便遭到了很多學者的反對,學者們認為,現在的文物保護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沒有能力保護出土陵墓的文物。

如果挖掘出來,考古隊根本沒有能力保護它們,更不要說去研究了。

但是還是沒能阻止其二人的計劃。

郭吳二人首先選定永樂皇帝的長陵,後來在尋找墓道的過程中,發現挖掘長陵的難度太大,找不到地宮的入口。

而且正巧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出現了坍塌,入口暴露在了考古隊眼前。

二人立馬改變方向,將定陵視作試驗場。

於是距離現代較近,文物考察價值更高的定陵就被挖開了。

學者們的擔憂沒有錯,經過兩年的開採,經歷了三百年光陰的陵墓就這麼暴露在了陽光下。

許多珍貴的古代物件在接觸到外界空氣的那一剎那瞬間氧化,灰飛煙滅。

在陵墓中,考古隊驚喜的發現了萬曆皇帝以及他兩位皇后的屍體,考古隊將封建社會三位高高在上的地主階級代表的頭骨帶到中科院修補,更過分的是居然有人想將頭骨送出國供人觀看。

而後修補完成後,皇帝和皇后的頭骨被放在陵墓入口展覽。

郭沫若帶領考古隊將定陵挖掘完後,又提出想繼續挖掘皇帝永樂的長陵。

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中國,其他地區的領導都上書,想開始發掘本省的皇帝陵墓。

因為郭沫若等人對定陵的破壞巨大,周總理意識到這種風氣不可助長,立即下發命令,停止對陵墓的挖掘,也駁回了郭沫若開採長陵的計劃。

過了不久,清朝皇帝乾隆墓也被發現,郭沫若又上書想挖掘乾陵,經過之前的教訓,這次活動遭到了當時許多學者的強烈反對。

這次說什麼也不讓他繼續開採,最後郭沫若只得作罷。

這場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的考古勘測活動,簡直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史上一場聲勢浩大的劫難。

包括價值連城的文物遭到非人的破壞,3000多件文物不被重視。

落後的技術以及盲目無知的考古隊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就這次教訓,周總理做出嚴格的要求:不主動開採皇陵,100年內這個政策都不許改變。

因為周總理做出的的明智決定,明十三陵都得到了妥帖的保護,沒有遭受到破壞。

對於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和物品,我們作為現代人,應該存以敬畏之心。

中國被列為世界文明級古國,不是沒有道理的。

只希望現代人更加重視文化遺產,不要再破壞永遠不可能修復的東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