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流失百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誰在收藏中國》的兩位作者

龍門石窟的一些雕塑遭到嚴重破壞,令人痛心。

(圖:@視覺中國)

《誰在收藏中國》 [美]卡爾·梅耶 謝林·布里薩克 著 張建新 張紫微 譯 中信出版社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孫珺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人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

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後黑手」?《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誰在收藏中國》由美國兩位頂尖學者所著、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司長傾力翻譯,記述了中國文物流失百年的真相,並探尋國寶回歸的曲折之路。

這是西方人希望了解的,也是中國人理應要了解的。

中國文物流失百年紀實

這是一本讀來讓人扼腕、觸目驚心的書。

本書的種子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偶然。

任教於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學家卡爾·梅耶與藝術史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獲獎紀錄片製作人謝林·布里薩克二人在為撰寫《陰影下的競賽》一書開展研究。

當他們仔細翻查檔案時,謝林發現了很多信件。

寫信者叫勞倫斯·史克曼,收信人是他的導師、福格藝術博物館的蘭登·華爾納,其中講到了中國北方的龍門石窟。

龍門有上千個無人看守的石窟,宛如迷宮,到處都是盜賊。

當地農民根據買主的訂單偷盜,龍門石窟的藝術珍品現身於北平的古董店。

本書由此展開,各方勢力粉墨登場。

兩位作者表示,他們通過查閱私人文件、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歷史,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當然,也激發了中國人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西方開始反思掠奪他國文物史

對待流失中國文物,目前有兩種觀點頗為流行:一種是義憤填膺,隨時強烈要求西方歸還所掠奪的中國文物,認為回來就好,哪怕是巨資回購;另一種觀點是,流失文物在西方受到了良好保護,對弘揚中華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續留在國外挺好。

本書的譯者、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張建新認為,人們對文物返還問題爭論不休的原因很多,其中關鍵,是難以定性當時文物離開原屬國的方式,即它們屬於非法掠奪、流失,還是正常交易、合法離境?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模糊不清,而各國會繼續為自身利益各抒己見,很難達成共識。

「不久前,法國因館藏中國文物被盜事件,無限期關閉了楓丹白露王宮的中國館。

多年以來,法國人曾以那裡收藏中國圓明園被掠奪文物為榮;現在,那種榮耀感正在消退,法國公眾也開始反思侵略掠奪他國文物的歷史。

當然,類似情況還會在西方其他有關國家出現。

」張建新說。

對話譯者

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文物流失問題

廣州日報:翻譯這本書,您有什麼感想?

張建新:為撰寫本書,作者查閱了大量中文讀者不曾、未能接觸過的相關史料。

目前,有關盜墓、收藏的書籍很有市場,與其相比,雖然本書穿插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但它不是小說,屬於倚重史料的「歷史傳記」著作。

比如,本書提出的文物返還問題,有助於中文讀者從法律、道德和歷史視角,對掠奪者和自身進行更深入思考、反思。

同時,或因所收集資料限制,作者對當代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流失文物返還等相關文化政策,仍有一些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誤解。

對此,相信中文讀者會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

廣州日報:關於追回中國流失文物,有關部門採取了哪些舉措呢?

張建新: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展廳里,有一位白髮蒼蒼的學者看到博物館的洛陽精美文物突然熱淚盈眶。

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這麼好的東西我們怎麼就給流失了?二是這麼好的東西現在還能發揮著作用。

這兩個原因交織著我們很多普通國民對於流失文物的態度。

我們要更加理性甚至是客觀地看待文物流失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文物進出境的管理在法規上和實踐中採取了非常強有力的措施,目前有20家的文物進出境管理的機構,這些機構跟司法密切配合,阻止和截獲了不少非法出境的文物。

文物返還不光是中國的事情,也是國際的。

中國跟20多個國家簽署了文物返還的協定。

每一件確認的非法流失文物,只要能夠拿出比較硬的、被法律認可的證據,還是可以讓文物返回的。

同時,也會不斷通過公約法規規範海外收藏機構的職業道德。

而對於圓明園文物這樣的非法流失文物,即使是市場上回歸了,政府主管部門也是不鼓勵我們的企業家花巨資去購買的。

龍門石窟之殤

1909年,法國漢學家沙畹在其里程碑著作《華北考古圖譜》一書中發表了有關龍門石窟的照片,刺激了1911年至1949年,西方世界對龍門石窟的大規模掠奪。

一個叫盧芹齋的中國人難逃其咎。

他是經營龍門石窟雕像的最重要的古董商,所扮演的角色,是為其歐美客戶服務的「中國僕人」。

在他的帶領下,其他人很快一擁而上。

價格在躥升,破壞的動機進一步受到刺激。

後來,僅在龍門石窟外面就有1000名盜賊。

龍門石窟遭受到更嚴重的破壞,隨處可見被打掉雕塑頭像的新茬兒。

有的雕像被蓄意挖出,有的被士兵隨意敲落……

據法國人斯坦利·亞伯記載,至20世紀30年代,龍門石窟有96個主要洞窟遭到洗劫。

其中文物四處散落,遍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盜買情況才得到有力的遏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那些漂泊在外的無價國寶

《誰在收藏中國》詳細講述了廣為人知的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等稀世珍寶被破壞、盜取的過程,首次披露了世人並不了解的西方人有計劃地收藏中國藝術品的活動。本書譯者、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

昔日國寶今何在?

●劉絢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

《誰在收藏中國》:國寶是怎樣流失到海外的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法國作家雨果曾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寫: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龍門石窟國寶的前世今生

「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放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在談到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時,法國大文豪雨果如是說。在這場災難中,圓明園數不盡的珍...

同古堂|神秘的中國文物市場第一操盤手

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商人」。的確,作為一個古董商人,單純從商業回報而言,他無疑是成功的。直到現在,巴黎市中心那座看似格格不入的「紅樓」,依舊是一枝獨秀的東方風景。

昔日國寶你又見過多少?

對前往法國的我國遊客來說,在那裡看到丟失我國文物,心裡一定是五味雜陳,曩昔的傷心事,肯定會影響出國旅行的興致和對法國的好感。 在曩昔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我國,從洞窟、宮廷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

歐洲的古董商對龍門石窟的大規模掠奪

盧芹齋愛上了經營帽子店的法國女子奧爾佳,但她卻更願意與資助自己生意的保護人繼續交往。因此,盧芹齋與其15歲的女兒成婚,生育了4個女兒。盧芹齋擅長交際舞,是一位美食家——曾經擁有塞納河左岸的一家...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拿走了哪些歷史文物?

中國大約有160餘萬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被世界各地的200餘家博物館收藏,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日本僅在侵華期間掠奪的中國文物就達360餘萬件。流失海外的3萬片珍...

不替掠奪者洗錢--如何對待海外流失文物

近些年經常聽到中國人出高價在海外購買國寶、回贈祖國的事情,愛國之心固然可嘉,表面看來也似乎是公平買賣,但仔細想一想卻並非如此,並且還會帶來極為惡劣的後果。 我們知道,市場交易的基礎是產權制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