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中國藏家占醒目席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者歐陽春艷

前不久,《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誰在收藏中國》中文版面世。

該書的兩位作者,卡爾·梅耶此前是《紐約時報》一名社論作家,謝林·布萊薩克則是一名擁有藝術史學位的紀錄片製片人。

他們研究了大量個人書信、文件、歷史記錄,還有一些主要人物的回憶錄,以此梳理出了一部關於中國文物流失的百年紀實作品,並由此探尋中國國寶回歸的曲折之路。

1935年,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普愛倫鑿成碎片運至美國。

博物館最終完成了碎片的拼接和修復,但某些細節已經永遠消失在歷史之中

日前,本報記者對該書譯者、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張建新進行專訪。

張建新畢業於北京大學東語系,長期從事中外文物、博物館交流工作。

他個人不太贊同高價回收中國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但也樂見中國收藏者、收藏家走出國門,促進流失文物回國,促進更多更正常的文化交流。

揭示文物販子的罪惡

2004年,在敦煌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提出,海外博物館應該歸還從敦煌遺址拿走的所有文物。

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它們已散落於世界各地的十幾處收藏地。

《誰在收藏中國》一書中,兩位作者詳細介紹了美國人蘭登·華爾納用膠水揭取敦煌壁畫的罪惡過程,較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揭示的細節更豐富。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中,龍門石窟雕像同樣極其珍貴。

根據美國作者的研究,當年經營龍門石窟雕像的最重要古董商竟是一位中國人,他叫盧芹齋。

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盧芹齋是西方掠奪中國藝術的主犯,而他的歐美客戶則把他視為「外來中國僕人」。

盧芹齋是浙江人,1902年他作為廚師乘船前往巴黎。

幾年後他在法國開辦了一家小畫廊經營古董等藝術品,起初他只從歐洲進貨。

到了1911年,他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從而有可能獲得一些重要文物,許多東西源於宮廷。

經營初期,盧芹齋向歐洲收藏家出售中國瓷器文物。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盧芹齋開始向有錢的美國人兜售中國佛教雕塑藏品。

他還把自己的經營重點轉移到了美國,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了一家畫廊。

1926年,盧芹齋對位於巴黎庫爾塞勒路的一棟19世紀聯排別墅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一座中國佛塔式的5層紅色建築。

最終,盧芹齋成了20世紀最重要的中國藝術古董商。

整個20世紀30年代期間,盧芹齋構建了複雜的買家和探子網絡,使他不僅有能力購買佛教雕塑,還能夠買到源於盜墓的整套玉器和青銅器,以及遭受破壞寺廟的壁畫。

《誰在收藏中國》一書通過描述這些「小人物的大罪惡」,勾勒出一條重要的文物流失海外軌跡。

美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藏寶圖」

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如今下落都在哪裡?《誰在收藏中國》一書里,兩位美國作者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列出了一份北美博物館的中國文物「藏寶圖」。

其中,部分美國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之多、藏品的珍貴程度等令人咋舌。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大量中國辛亥革命前的藏品,從古代陶瓷、青銅器到鴿子哨、蛐蛐罐等平凡的小玩意,其內容之豐富數北美之最。

1901年,該館研究員貝特霍爾德·勞費爾率隊前往中國考察。

1904年4月,勞費爾起航離開中國時,先後分9批運送了總計305箱物品,包括了7500件文物、500冊古籍善本以及500個蠟筒唱片。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書畫收藏始於19世紀70年代末,是世界最主要的中國書畫收藏機構之一,所收藏的中國書畫作品橫跨唐朝與清朝。

1902年,希伯·畢肖普向博物館捐贈了1000餘件中國玉器,這批玉器主要是清代玉器,其中不乏制於乾隆年間的精品。

之後,紐約收藏大家班傑明·奧爾特曼又向博物館捐贈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中國瓷器、琺瑯器和鼻煙壺,其中僅鼻煙壺就有近兩百件之多。

該館的明星藏品為《帝王禮佛圖》,系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上的浮雕。

1935年,它們被任職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普愛倫勾結古董奸商岳彬盜鑿成碎片運至美國,博物館最終完成了碎片的拼接和修復,使其成為亞洲展廳中的驕傲。

中國有望成為吸引文物回流之地

《誰在收藏中國》的兩位美國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描述中國文物百年流失的過程、細節、相關人物等等,但在全書的後記中,他們也不得不正視一點——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崛起,這些情況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中國本土的收藏家越來越多,有實力的買家常常讓世人為之驚詫。

類似劉益謙一類的實力藏家,他們不僅出於個人興趣收藏中國珍品,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流失文物回歸中國。

此外,一些中國政府部門,尤其文物保護部門,對中國流失文物更加上心,出手收集也十分果斷。

法國藏家高美斯與中國某些地方政府達成的有效合作,促進了不少珍品回流。

數年前,杭州市政府聯合中國美院,買下7010件德國包浩斯風格作品,其影響更大。

原因有二:一是這筆投資並非像以往那樣,只盯住中國文物,其二,所買作品體現了1850年以來西方近現代設計史的發展和演變,是西方近現代設計史的重要物證。

這個舉動有了「中國收藏世界」的意味,因此比以往更讓人矚目。

據美國學者調查,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以前不為人知的陶瓷、藝術品,就開始現身香港好萊塢道的時髦古董店。

在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公司的帶領下,「宮廷」標籤很快變成了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法寶。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嘉德、保利國際拍賣公司等中國本土拍賣企業在北京、上海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中國的藝術市場煥然一新,茁壯成長。

兩位作者還甚至引用了一位業內採訪對象的話:「20世紀90年代期間,中國文物商店或拍賣行的買家,主要是外國人或來自香港的古董商、收藏家。

2000年標誌著中國收藏家、博物館真正開始徵購藝術品。

而中國文物,也開始回流祖國。

目前,來自中國的收藏家和古董商,已成為世界各地中國藝術拍賣會上的統治力量。

難怪他們在本書的後記中讚嘆道,「跑道已經準備就緒」,在新的世紀裡中國收藏者會占有醒目的一席。

【訪談】

「西方博物館不可能永久占有那些文物」

記者歐陽春艷

大都會博物館

為何拒售《誰在收藏中國》

讀+:《誰在收藏中國》的兩位美國作者披露了很多文物流失的幕後故事,其資源主要來源於哪裡,可信度高嗎?

張建新:為撰寫本書,兩位美國作者在英美相關大學、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查閱了大量資料,有些國內學者之前有所聞,有的屬於首次面世。

無論如何,他們在撰寫本書時體現的追求歷史真相的態度令人尊敬;本書所附資料來源及書目十分難得,有助於國內外學者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

讀+:據說因為涉及了大都會博物館鎮館之寶《北魏孝文帝禮佛圖》的出處,該博物館拒絕在書店出售這本《誰在收藏中國》?據您所知,海外博物館對於這些中國文物是什麼樣的認識與態度?

張建新:對於收藏包括中國文物在內的他國文物,西方一些博物館抱有以下觀點:它們在西方博物館受到了良好保護,已成為世界共有藏品,弘揚了文物原屬國文化,一些文物原屬國不具備文物保護條件等;當然,許多文物原屬國並不認同上述觀點,認為那是西方博物館想要永久占有那些文物的強詞奪理。

近年來,流失文物應該回歸原屬國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西方學者也開始撰寫自揭西方博物館收藏「家醜」的文章和著作。

讀+:作為一名中國文博工作者,您在翻譯此書時是一種什麼心情?

張建新:與所譯內容產生共鳴是翻譯的樂趣和值得稱道之處。

翻譯的過程,是譯者擠進書中所述場景並理解其中含義的過程。

本書翻譯自然是重溫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過程。

當然,作為文博工作者,除了心情時常沉重,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做好當今中國的文博工作,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更希望此書對讀者了解中國文物流失過程,從而珍惜熱愛中國文化和文物。

可以說,那是翻譯本書的動力和初衷。

中國流失文物主要在歐美與日本

讀+:中國近百年流失海外的文物大約達到了多少件?其中最值得提及的國寶有哪些?

張建新:目前存在幾種不同說法,有人說160萬件,也有人說超過1000萬件。

總之,近百年來有不計其數的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對中國文化遺產造成了難以癒合的破壞。

當然,包括本書涉及在內的許多中國流失文物都值得人們關注、了解、思考和反思。

讀+:它們流失海外主要有哪些原因?

張建新: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積貧積弱,任人宰割,文化遺產屢遭外來入侵者瘋狂掠奪。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前半葉,國內外缺少文物保護理念和法規,對戰爭期間搶奪「金銀財寶」的行為聽之任之;同時,一個殘酷事實是,在高額利益驅使下,國內一些人內外勾結,將大量中國文物走私出境。

讀+:這些流失的中國文物主要分布於哪些國家?其中哪個國家收藏最多?

張建新:這也正是本書內容所解答的問題,中信出版社還特別印製了「藏寶圖」,對讀者了解相關情況頗有幫助。

顯然,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國家是歐美一些國家和日本。

讀+: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現在大多收藏於知名博物館,還是散落在私人收藏家的手中?

張建新:近年來,國內外一些機構、專家開展了一些調查。

有專家認為:歐美一些國家的中國文物以博物館收藏為主;在日本,除了博物館大量收藏中國文物外,在私人手中藏而不露的中國文物也數量眾多。

不贊成高價回購非法流失文物

讀+:中國流失文物如今在全球拍賣市場上依舊炙手可熱,原因是什麼?

張建新:文物市場價格基本反映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中國文物在全球拍賣市場不斷攀升的原因有很多,既反映了近年來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涉及國民的愛國熱情、投資方式、甚至資本炒作等。

讀+:很多文博專家反對國家用高價回購這些流失文物,您如何看待文物回購?

張建新:有專家把流失文物分為兩類:一種是通過正常貿易等途徑出境的文物,如中國外銷瓷;另一種是通過掠奪、盜竊、盜掘、走私等非法途徑離開原屬國的文物,如圓明園流失文物。

社會公眾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一直積極支持文物回流,歡迎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回購上述第一種文物的正常市場行為應當受到保護;然而,高價回購上述第二種確屬非法流失的文物,既不符合國內外相關公約、法規精神,也誤導、傷害了流失文物國家民眾的愛國熱情,不應受到鼓勵。

讀+:我們國家在文物追索方面,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現在面臨的困難又有哪些?

張建新:文物追索是世界性難題。

近年來,我國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主要體現在:一是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機構活動,參與相關國際公約的制定、修訂;二是依據相關國際公約精神與19個國家簽署了保護文化遺產雙邊協議;三是通過政府間合作、訴訟、協商、民間捐贈等方式促成流失文物回歸。

目前文物追索麵臨的主要困難是國內外相關法規不健全,涵蓋範圍有限,比如,國際相關公約對1970年之前非法流失的文物基本上是「既往不咎」;更令人汗顏的是,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文物流失國缺乏歷史上、甚至是近年來文物非法流失的法律證據。

讀+:面對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有人說這是外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瘋狂掠奪,也有人說這在某種意義上讓中國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存,您的看法是什麼?

張建新:慶幸許多中國流失文物妥善保留至今可以理解,那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但是,因此改變、美化當初中國流失文物被掠奪、盜竊、盜掘、走私出境的性質,則有悖於歷史事實,令人遺憾,令人不齒。

亞瑟·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陳列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室。

大廳正面的巨幅元代壁畫《藥師佛佛會圖》出自廣勝下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龍門石窟因盜賊變得慘不忍睹

口探秘盜寶 1926年,盧芹齋邁出了大膽創新的一步。他對位於巴黎庫爾塞勒路的一棟19世紀聯排別墅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一座中國佛塔式的5層紅色建築,在其四周鑲嵌了漆板。那裡位於巴黎第八區,交通便利...

同古堂|神秘的中國文物市場第一操盤手

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商人」。的確,作為一個古董商人,單純從商業回報而言,他無疑是成功的。直到現在,巴黎市中心那座看似格格不入的「紅樓」,依舊是一枝獨秀的東方風景。

歐洲的古董商對龍門石窟的大規模掠奪

盧芹齋愛上了經營帽子店的法國女子奧爾佳,但她卻更願意與資助自己生意的保護人繼續交往。因此,盧芹齋與其15歲的女兒成婚,生育了4個女兒。盧芹齋擅長交際舞,是一位美食家——曾經擁有塞納河左岸的一家...

昔日國寶今何在?

●劉絢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

那些漂泊在外的無價國寶

《誰在收藏中國》詳細講述了廣為人知的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等稀世珍寶被破壞、盜取的過程,首次披露了世人並不了解的西方人有計劃地收藏中國藝術品的活動。本書譯者、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

又有中國文物海外拍賣 國寶是如何流失的?

英國蘇富比拍賣行將拍賣中國宋朝和清朝時期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乾隆的火槍。據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

龍門石窟國寶的前世今生

「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放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在談到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洗劫時,法國大文豪雨果如是說。在這場災難中,圓明園數不盡的珍...

《誰在收藏中國》:國寶是怎樣流失到海外的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法國作家雨果曾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寫: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