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發現--磁山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長城網邯鄲2月1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遺址地處華北地區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地帶,西依太行山余脈紅山,東依鼓山,四周山巒起伏。
南洺河水穿越西部山區東入漳河水系滏陽河。
遺址就位於南洺河北岸的河旁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
這裡既不是山地,又不是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帶,而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區。
磁山的原始農業正是在這一山地邊緣地帶誕生的。
人類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將野生植物狗尾草培育成栽培作物粟,他們將山林砍倒燒光,進行大面積栽培,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產工具得到改進,生產力不斷發展,原始農業逐漸由山前地帶向低地遷移。
那時的磁山遺址四周叢林密布,而河旁台地林木稀疏,河流水量充沛。
磁山文化遺址挖掘普遍出現石鏟、石斧、石鐮等農業工具,其中的石鏟是用於翻土的農業生產工具,說明當時磁山人已越過砍倒燒光「焚而不耕」的「火耕農業」階段,而進入「翻土耕種」的耜耕農業階段。
磁山文化已經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由於粟作物經濟發展,它也提高了磁山文化整體面貌。
正是由於粟作物不斷發展提高,也增強了對家雞、家豬的飼養。
當然出土的獵具骨鏃,出土的漁具魚鰾,可以證明漁獵在當時的生產經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鹿、魚、蚌等野生動物骨骸的出土為其佐證。
遺址挖掘物有前已述及的核桃、榛子和在一個窖穴底部發現一層厚約20厘米的小葉朴籽。
這些貯存的果實,說明當時採集果實在經濟社會中也很重要。
總之,農業有了相當的發展,狩獵——採集經濟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的綜合經濟,磁山先民整體經濟實力可謂強盛矣。
考古專家的鑑定和學術論證認定,早在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民已經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形成了相當穩固的定居聚落,並由自然採食發展為農業家畜兼採集、漁獵經濟占一定比例的生活方式,這是人類經濟生活的一項巨大變革,也是中華民族逐步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陶器是當時磁山文化時期的一項發明,是當時我國發現的最早陶器。
陶胎有加砂的,也有細泥的,器種有炊煮用盂和支腳,飲水用的小口壺,深腹罐,飲食用的三足缽、碗、盤、杯等。
尤其是飲具中的陶支腳,形狀酷似鳥頭形,有的並飾以各種剔刺紋圖案,可以說就是一種融雕塑、刻畫圖案和實用性於一體的藝術珍品。
這是當時我國已發現的最早一批炊器,這裡陶器不僅與仰韶文化器形差別較大,而且質地疏鬆,火候較低,在製作方法上均為手制,胎壁厚薄不均,沒有輪制痕跡,在器表裝飾上除表面外,常飾淺細繩紋、劃紋、點紋之字型附加堆紋。
精雕細刻的魚鰾、網梭,磨製精細的骨針、骨鏃,以骨蚌為原料的裝飾品,製作粗劣,但有一定欣賞價值的小陶器,顯示出磁山先民生活比較富有,物質有所剩餘,伴隨著產生了對藝術美的追求。
發現之旅
五六十年前,一位騎毛驢的老人,一不小心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二十三年前,陝西一位姓楊的農民一不小心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1972年秋末冬初,一位磁山二街農民興修水利,一钁頭下去,發現了一個難以估量的文化資源富礦,磁山文化遺址。
原來早在1972年前,磁山二街有八個生產隊合併一個生產大隊核算之後,為了改變村東一公里處南崗地的生產條件。
由旱地變水地,低水高調,廢水利用,將冶金礦的廢水引到南崗地。
這個時期正是農業學大寨時期,磁山二街在一個秋末冬初由80多名青年民兵組成青年修渠突擊隊。
分四個組在大南崗上挖土墊高渠道時,磁山二街村民發出一些陶片和石器,當時在場的青年人都覺得好奇,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包村幹部王小四(當時曾在北京博物館當過衛士)看後說:「會不會是文物?,說著無心,聽者有意,出生在山溝里的這位農民馬上高度重視,勒令聽過,保護現場,並派人日夜守護,親自送交文物部門」同時把挖出這些石器和陶片都放在大隊倉庫,並親自起草報告,希望上級文物單位能夠引起重視。
隨後,逐級上報到邯鄲市、河北省文研所等單位。
發掘紀實
1976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兩個碳14測定數據分別是,公元前5405±100年和5285±105年,後經樹輪校正距今8000多年,從而確定了磁山文化是新石器早期考古文化遺存,同年,郭沫若委託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傑出考古學家,中國考古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夏鼐親自到磁山遺址考察調研,並對磁山遺址文化的發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
」1976年磁山文化遺址由國家首次以我省地名命名的一處考古文化,1982年7月23日磁山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2月6日由河北省文研所等單位,在邯鄲市召開了全國性的磁山文化學術討論會,並出版《磁山文化論集》專著,於是磁山文化遺址成為震驚學術界文明中外的新時期早期著名的考古文化遺存。
原來古人這麼早就喜歡喝酒,看看古人的酒具
我國酒的歷史悠久,近幾年出土的文物和有關史料可資佐證。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據考古學證實,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我國已開始釀...
青銅器時代遺址遭破壞 山體遍布陶器碎片
在甘井子區拉樹房,綿延的海岸線上一輛輛排渣車呼嘯而過,遠處一座小山上,四五輛挖掘機揮舞著鐵臂敲擊著山體,一片煙塵中,一層層岩石被敲碎挖起。在這片岩層間埋藏著一座3000多年前的村落,早在3個月前...
穿越千年的古城只為領略今昔的你
據英國版本《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2800-2000年,中國山東日照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走進兩城鎮遺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向我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我們追求歷史、探索歷史、復活歷史,在這個過...
磁山文化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作者:張海江 磁山,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八千多年前原始農業革命盛世。磁山遺址揭示了當時最早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並獲得粟、家雞、胡桃等多項世界性重大發現,而被專家稱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吉報「大東北」為您揭秘:長山遺址背後的人類文明
在那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四平市梨樹縣小城子鎮西北的長山上留下了東遼河流域最早的人類活動記憶碎片。伴隨著中原文化的發展,文明延伸至莽荒之境,打破了東遼河流域的靜謐安寧,從青銅時代到遼金時期,一...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磁山文化遺址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磁山遺址出土的家雞骨骸是已知中...
邯鄲磁山文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是河北省文物大市。2013年,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03處。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遺存點近5000處。文物考古與...
中華文明探源--磁山文化
長城網2月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7公里磁山鎮磁山村東1公里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系1972年發現,同年進行調查試掘。自1976年至1998年的20餘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