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與當下的《楚辭》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楚辭》研究必須在文獻材料上有所突破,而出土文獻是解決《楚辭》疑難問題最好的佐證材料,對《楚辭》文獻的文字校勘、詞義考證、屈原作品真偽的甄別、楚國典章制度及禮儀等稽鉤、楚史研究的發明,均極有參考價值。

但是,利用出土文獻印證傳世《楚辭》,必須講求謹慎態度和科學方法。

作者簡介:黃靈庚(1945- ),男,浙江浦江人,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楚辭》文獻及浙東學術文獻。

先秦文學研究的「瓶頸」,主要表現在文獻材料上。

傳世文獻被清代的學者勘遍了,後人在其「咀爛」了的材料中尋找新的視點,實在有難度,《楚辭》也是如此。

王國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

這個「新發現」,指的是為傳世文獻所未見的出土文獻。

他說,傳世「紙上之學問賴於地下之學問」,倡導「二重證據法」,以地下出土的「新材料」印證、補充傳世的「紙上之材料」,解決學術史上的疑難問題。

如《天問》:「該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循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這段文字自東漢的王逸至晚清,二千餘年間,真沒有人讀通過,是《楚辭》研究的一大難題。

王國維運用地下出土的甲骨文材料,證明「該」,是王子亥;「恆」,是王恆;「季」,是王季;「微」,是上甲微;他們都是殷商的先公、先王,卜辭中都有記載。

「有扈」,即有易。

王氏釐清了《天問》這段文字的內容,後人才明白,原則是殷商先公的歷史。

①這個案例,視為運用「二重證據法」的成功典範,開啟了一條研究先秦學術的新路徑。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

在戰國時的荊楚版圖內,即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接連出土戰國楚簡帛書和秦、漢簡帛書,比較著名的有:湖北省江陵市望山楚墓竹簡,包山楚墓竹簡,荊門市郭店楚墓竹簡,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王家台秦墓竹簡,江陵張家山漢墓竹簡,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帛書,河南省新蔡葛陵楚墓竹簡,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漢墓竹簡,從海外市場收回的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和清華大學《戰國竹簡》等。

這些文獻材料均直接出土於地下的墓葬,其內容多未見於傳世古籍。

這些新材料、新發現為前賢所未見,我們是占了時代的便宜,比起前人更有「新發現」上的優勢,具備了超越前人的條件。

所以,《楚辭》文獻研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時代優勢,採用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首先,出土文獻對於傳世《楚辭》文本的文字校訂極有幫助。

如,《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常、懲是押韻的。

常,陽部;懲,蒸部。

則出韻。

有人說,「息,讀如長,蓋方音」;有人說,「常、懲謂陽、蒸合韻」;還有人說,「常,本恆字,漢人避諱改為常耳」。

後一說是正確的,惜無佐證,而出土簡帛文獻使之得到了驗證。

如《郭店楚墓竹簡》凡固常字悉作「恆」。

《老子》(甲種本)「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道恆亡為也」;「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不敢臣」。

這三個「恆」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二本《老子》也同,知其漢初寫本,均在漢文帝前,而今傳世通行本《老子》皆改作「常」字。

據此,《離騷》此「常」字可徑校改為「恆」。

其次,出土文獻為《楚辭》詞義考釋,提供了豐富佐證。

如,《離騷》:「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從前的注釋,都把鵜鳴而百草不芳當作實事。

其實,這是屈原的心理感受,鵜鳴也不能使百草不芳。

恐、使,相對為文。

使,通作思,楚簡通用。

如,《包山楚簡·祝禱》:「舉禱行宮一白犬,酉(酒)飤(食),思(使)攻敘於宮室。

」又:「思(使)攻解於水上與溺人。

」上博簡《訟城是》(容成氏):「(受)於是乎作為九成之台,視(實)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思(使)民道(蹈)之。

」思,是憂愁的意思。

屈原《九章》第四篇名曰「抽思」。

抽,舒引;思,憂愁。

篇末「道思作頌」的「道思」,也是說舒引憂愁。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這句是說恐鵜先鳴,因而憂彼百草不芳,是指心理上聯想。

再次,出土文獻為稽考《楚辭》禮制、禮俗提供了新材料。

如,《離騷》「降神」以及《九歌》祭神的時間,均在夜晚,李大明已發明其奧,幾無疑義。

②楚人祭神為何定於夜晚?清華簡《楚居》解開了這個秘密。

說楚國先人熊繹遷到了「夷屯」的地方,造了個「便室」,裡面一無所有,於是偷了鄀人之小牛以祭其祖。

害怕主人發現,所以,在夜晚行祭,「氐今曰,必夜」。

這個「」字,從示、亦聲。

《新蔡葛陵楚墓》或寫作「」,從示、夜,夜亦聲。

、夜,楚簡通用。

《新蔡葛陵楚墓》的「坪夜君」,《包山楚簡》作「文坪君」。

、放任自流,均不見《說文》,是為許慎所遺漏。

若增補於《說文》,則入《示部》,說:「,楚人夜祭也。

從示,亦聲。

,或作,從夜。

」楚人祭祀之所以定在夜晚。

以先祖熊繹偷鄀人犝牛之故,後世裔孫念其先祖創業之艱辛,「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左傳》)。

先祖及鬼神祭祀定製於夜,成為其一族一國的禮俗。

《九歌》雖為沅湘民間祭歌,經屈原改作、潤色後,則存其楚禮、楚俗。

《太平御覽》引王逸《九歌序》有「於夜」二字,說明此禮俗在東漢猶未被遺忘,其原本《九歌序》也是如此。

今本無「於夜」二字,則失其原意。

漢代降神也多在夜晚,是因承了楚國的禮俗。

再次,出土文獻有助於屈原作品真偽的考訂。

目前,出土文獻材料,雖然未見有兩漢以前的《楚辭》簡帛抄本發現,但是對於考訂屈原現存傳世作品的真偽還是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依據。

如,屈原《九章》中的《涉江》《惜往日》《悲迴風》三篇,都有正面同情、歌頌伍子胥的內容。

自南宋魏了翁以來。

不少學者感到不可思議,認為伍子胥借吳國的兵以報父仇,攻下郢都,掘楚平王墓而鞭其屍,是楚國十惡不赦的叛臣,屈原不可能同情他、謳歌他。

於是像劉永濟改《涉江》的「伍子」為「伍奢」,而另外二篇考定是偽作,直接從屈原二十五篇中排除出去(見其《屈子通箋》)。

但是,在出土的楚簡文獻里,並不忌諱正面歌頌伍子胥。

出土於湖北荊門市的《郭店楚墓竹簡》,在當年東宮之師的《窮達以時》教科書里,有「子胥前多功,後翏(戮)死,非其智衰也」的話。

在上博簡《鬼神之明》一篇中也說:「及伍子胥者,天下之聖人也,鴟夷而死。

榮夷公者,天下之亂人也,長年而沒。

」則對伍子胥大加肯定與讚美。

楚國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並不把子胥當作是「叛臣」「賊子」,而是和屈原一樣,把他當作「忠臣」「孝子」一類來看待。

清華簡《楚居》說:「闔廬入郢,焉復徙居乾溪之上,乾溪之上復居媺郢。

」其所說「入郢」者,是伍子胥,而歸罪於吳王闔廬,是否楚人以子胥為賢者而刻意回諱呢?其實,在屈原那個時代,「忠」和「孝」不是等列的,郭店楚簡的《六德篇》說:「內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婦也。

疏斬布實丈,為父也。

為君亦然。

……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

為昆弟絕妻,不為妻絕昆弟。

」雖然說的是喪儀的內外、先後制度,但是可以看出,在父親與君王之間必須作出選擇時,只能先內後外,先父後君,孝行是第一位的,忠則退其次。

又說:「父聖子仁,夫智婦信,君義臣忠。

聖生仁,智率信,義使忠。

」在當時楚國宮廷教科書里,在東宮太子及貴族宗子必修課目中,明明白白地告訴著:子對父孝,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臣對君忠,是相對的,有條件制約的。

君有道有義,臣子方可以忠事君。

伍子胥在當時報父仇是天經地義的,是合情合理的,仇家即使是楚國的君王也不避。

何況《周禮》設有「調人」之職,在律法上已有「復讎」之科。

我們不能以秦漢大一統以後的忠孝倫理觀來看待,更不能據此將《涉江》等三篇作品排除在屈原之作之外。

最後,對於楚史的審訂和構建,出土文獻提供了全新的證據。

如楚國這個稱呼的來歷,已往的學者多從古文字的寫法去猜測,說楚人「林中建國的,荊亦名楚,當以荊棘繁多之故」(顧頡剛)。

或者說「『荊人』、『楚人』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生長著許多被稱為『荊』或者『楚』的權木」(張正明)。

清華簡《楚居》是這樣記載的,楚先穴熊遷徙到於「京宗」這地方,娶了「妣湛」,乃妻之,生了位叔、麗季。

生麗季時「不從行」,即難產。

於是巫師只好剖其腹,熊麗得救了,而妣湛「賓於天」,死了。

巫師剖腹的工具是「楚」。

楚、荊都是枝上突出的棘刺,而稱「楚」的棘刺要比「荊」長。

《古文苑·荊州牧箴》「包楚與荊」,宋章樵註:「荊,牡荊也。

楚,荊之翹者。

」大概荊是短刺,楚是長刺。

這種長長的楚刺是一種「賅(刻)其肋」利器,居然成功使熊麗生下來,是非常神奇的事情,因而將「楚荊」視作神奇之物,以示紀念。

以勵楚族的子子孫孫,傳之萬世,所以名其邦國為「楚」,也不覺得奇怪。

總之,運用出土簡帛文獻以印證傳世《楚辭》,是研究先秦文學的一條路子。

但是,走好這條路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做先秦文學研究的學者,需要具備「小學」的基本功,精通文字音韻訓詁,能以自己方式讀通出土的簡帛,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而我們現行學科分類存在過細、過專的弊端,研究文學的不通「小學」,研究「小學」的不精文學,把自己局限於一個非常狹窄的角落裡,等於封死了研究的路子。

這恰恰是當下先秦文學研究者的「軟肋」,即使大量的出土文獻擺在面前,也無濟於事。

同時,對於出土文獻材料的應用,要掌握好尺度,而不可濫用,不可過分發揮、誇大其作用。

現有的簡帛文獻畢竟和《楚辭》無直接關係,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將「二重證據法」的方法簡單化、庸俗化,需要謹慎地、科學地利用它。

注釋:

①《王國維全集》(八),《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頁236-296。

②李大明:《九歌夜祭考》,中華書局1988年版,《文史》第三十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新出土簡帛材料看伊尹事跡

伊尹作為名相,事跡在《史記》、《孟子》、《呂氏春秋》中都有記載。近些年來,通過一些出土文獻來看,甲骨文中關於伊尹有一定的記載,在商代對伊尹的祭祀規模非常大,可見地位之重。從出土的簡帛材料看,記載...

從出土簡帛破解《山海經》身世之謎

作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山海經》是一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書,你不一定看過原書,但一定聽說過裡面的故事: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山海經》從先秦流傳至今,人們對它的演繹從未...

簡帛學: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長點

【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簡帛是簡牘和帛書的合稱,簡與牘都是用竹或木製作而成,窄長的稱為簡,大塊的稱為牘,帛則是白色的絲織品。簡帛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最主要的書寫材料,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書中曾兩次...

郭店楚簡利於更好理解中國古代思想

郭店楚墓竹簡自1993年出土以來,便引發國內外學者廣泛的研究熱情。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亞洲與中東語言文學系教授艾蘭(Sarah Allan)新著《湮沒的思想:出土竹簡中的禪讓傳說與理想政制》(Bur...

《老子道德經》的版本基礎

《老子·道德經》的版本基礎人們常說《老子·道德經》五千言,但是歸根結底是多少字呢?還沒有人給出個確切數字。如果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隨手拿起兩本解讀老子的書對比一下,很容易會找到句子中明顯的差別...

破解文字背後的文明密碼

左圖、中圖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稱上博簡)《凡物流形》及其臨本。右圖為郴州蘇仙橋晉簡。「學習古文字,最重要的是有字感,也就是說對每個字的結構要敏感,如同畫家要對色彩有感覺。」每年的五六月,...

簡帛書法欣賞

簡帛是竹簡與帛書的統稱,亦作竹帛,古書中所言「書於竹帛」,是在古代中國人書寫所用的主要材料,直到六朝時期才完全為紙所代替。現代所稱的簡帛多是出土文獻,概可分為書籍與文書兩類。

書單|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知論叢

簡帛文獻的出土,為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們已然並仍然塑造著古代早期中國思想世界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早期中國的思想世界比人們已知的世界要廣、要大,比人們已知的東西要豐富、要複雜。「出土...

學習楚簡書法不能不看,楚系簡帛一覽

神秘、浪漫的楚文化,不僅孕育了屈原天馬行空的想像,驚采絕艷的描摹,和汪洋恣肆的老莊哲學,也對形成楚系文字奔放多變、誇張綺麗的藝術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楚系簡帛是出土於楚國的竹簡帛書的統稱,所記載...

方旭東:影響思想史的20世紀出土古書

20世紀最後幾十年,中國思想史研究一方面繼續受到西方學術的滋養,另一方面也開始分享由於大量出土古書發現所帶來的收穫。從70年代的馬王堆帛書到90年代的郭店楚墓竹簡,每一次重大發現都在思想史界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