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文物的靈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年,西班牙對興建於公元9世紀的馬德雷拉古堡展開修復工作,但在最近的修復工程中,卻直接用水泥對古堡損毀部分進行重建,引起質疑。

文物,乃一國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壁畫、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等。

文物作為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承載的信息極具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藉文物,我們自可補綴「洪荒莫傳」的歷史,復原「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城池風景,演繹「車轔轔,馬蕭蕭」的壯烈場面,解讀「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無窮奧妙,體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境界。

如果說文物是文明所造之物,那麼附著於文物之上的定然是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興衰更替,銘刻著榮辱得失。

找尋文物,其實就是找尋先輩、找尋故鄉、找尋文明。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資源,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對於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創造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加強對文物的修繕、保護,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則是世界各國對於文物保護管理的同一性原則。

這就不難理解,上述西班牙「直接用水泥對古堡損毀部分進行重建」為何受到質疑的原因了,因為這將對文物造成永久性損害,而不是修復。

想到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這是牆壁上的一幅油畫,創作於500多年前。

當你來到義大利聖瑪麗亞感恩教堂看到這幅巨作時,除了感受震撼,便是驚嘆後人修復技術的高超。

這幅於1498年完成的油畫繪製於泥灰牆上,畫家每準備一片泥灰、未等徹底乾燥即作畫,用的則是自己調製的顏料。

70年後,畫面開始出現霉斑,數百年來進行了多次修復。

上世紀80年代,修復專家用最先進的技術將後人修復的東西去掉,露出了原作真貌。

「修舊如舊」是文物修復的最高準則。

修復文物,固然需要高超的技術,同時更需倚仗文物修復師的敬畏與尊重之心。

誠如明代周嘉胄要求古籍修復師有「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髮」一樣,每一位文物修復者都須忍耐寂寞、殫精竭慮、追求極致。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陳黛曦在拍攝完成後,如此感慨:「我甚至覺得這份工作(指修復文物)有幾分像藏傳佛教的壇城,萬般絢爛,不過一掬細沙,它存在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抹去。

」正因為故宮工匠們的責任、智慧以及匠心獨運,終令國寶級文物隋代《游春圖》在1400年間,雖經多次修復仍舊不露一絲修補之匠氣,這實在是對文物修復題中應有之義的生動詮釋。

在世界各地,一些珍貴文物因為自然或人為原因漸漸失去最初風采。

恢復昔日光芒,自然要依賴於先進的修復技術。

或許,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暫時還未能掌握先進的修復技術;或許,因為投入問題,人們暫時無法對所有文物實行修復,但這絕不能成為隨心所欲修復文物的理由。

須謹記,當人類沒有完善的技術和能力保護文物時,絕不能以看似保護、實則破壞的方法進行修復。

想起寧波古剎保國寺的保護工作。

保國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歷經千年的滄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損。

在所有維護工作中,有些效果比較好,有些效果並不如專家們所預期。

運用科技保護文物的理念,使文物保護監測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從2007年4月起,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安裝了資料庫伺服器、數據處理工作站、數據查詢與展示觸摸屏及配套的不間斷電源、照明和視頻播放設備等。

這套系統能夠採集到豐富的文物建築信息,包括溫度、濕度、風速、地基沉降與位移、振動以及木材種類、霉變、蟲蛀、糟朽等情況,採集結構靜力,進行建模、計算等。

通過長期觀測,雖不能直接解決問題,但這份精確「病歷」為今後全面研究、科學決策、謹慎處理文物建築,全力提高保護修繕的預見性,降低破壞文物原狀所攜帶歷史信息的可能性,提供了現實基礎和有效條件。

文物來自於祖輩的創造,具有不可再生性,要求人們在提升對文物修復工作重要性認識的同時,敬畏文物、尊重文物,進一步健全完善文物修復工作的體制、機制,從而善待文物、珍惜文物。

保護好文物,令其在人類文化長河中代代流傳,是我們不懈的歷史責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15日 07 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風吹倒的長城古蹟,被人忽略的文保

10月4日,山西山陰廣武明長城10號敵台「空心樓」坍塌,這座很多旅遊愛好者稱為「月亮門」的殘存長城敵樓,被視為當地古長城標誌性景觀。當地官方隨後回應稱,此次坍塌「由罕見大風所致」,此前沒有任何倒...

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途徑

本報記者 連曉芳大高玄殿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東鄰景山,西鄰北海,南側和故宮隔河相望,作為明清兩朝用於祈禱齋醮的皇家道觀,是北京皇城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大高玄殿文物保護規劃》(以下簡稱...

讓文化遺產傳承不絕

近日,故宮養心殿啟動百餘年來首次大修。無論是神秘的「鎮宅」彩繪寶匣,還是故宮博物院負責人對「研究性保護」的解說,都再次引起外界好奇關注。文物保護這一專業性極強的話題,因而得到了一次有趣也有效的普...

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未來不再進行落架大修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丁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16日表示,未來故宮古建築將以預防性修繕為主,沒有特殊情況將不再進行落架大修。落架大修是指當木建築構架中主要承重構件殘損,有待徹底整修或更換時,先...

2016年遺產保護關鍵詞

回首已經過去的2016年,文博事業政策利好,各路媒體觸角延伸,直擊文博行業熱點難點,紛紛總結了全年的文博關鍵詞和大事件。小編也湊個熱鬧,從「遺產保護周刊」的視角出發,羅列幾個關鍵詞,希望對大家今...

「濃妝艷抹」式修復背後的盲區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專業在讀博士生 任麗娜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但並不是每一處遺產都能得到如同敦煌莫高窟和故宮一樣的高度重視和保護,尤其是零散分布在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