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地域文化之數十萬年的文化積澱歷史悠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淅川境域人類文化遺蹟豐富。

考古發現有屬於藍田人時期的先人牙齒化石,有距今20萬年到6萬年,2萬年不等的舊石器遺址,有晚期智人時期的生活用具——距今萬年左右的陶炊具等。

特別是陶炊具上面繪有藝術圖案,足以證明早在晚期智人時期(距今4萬年到1萬年),這裡的遠古人類就懂得把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有機結合,把文化融入物質生活中,求得文化藝術的享受。

從馬嶺,下集,雙河鎮,李家莊等文化遺產的發掘資料看,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文化,周文化等,其他地方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文化遺蹟或文物也屢有發現。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下王崗遺址,不僅具有上述諸文化的層層疊壓關係,僅仰韶文化就在此演繹兩千年歷史(距今7000年-5000年)分早中晚三期,發掘出土的有多種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還有建築工程遺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此後歷經屈家嶺文化進入龍山文化時期,地域特色更加明顯,這塊積澱深厚的文化遺址被考古界命名為仰韶文化下王崗類型和龍山文化下王崗類型。

一個地方的文化遺蹟所折射的文化現象被考古界命名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這在全國考古領域是不可多見的。

黃楝樹遺址(龍山崗遺址)面積達109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豐富,包含有仰韶時代晚期(朱家台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時期遺存,分布範圍大。

以及類型主要有堤防,灰坑,祭祀區等大型遺蹟。

其建築方式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的眾多新石器時代城址城牆的建築方式類似,這不僅對於認識長江中游史前城牆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該地域新石器時代各發展階段聚落形態變遷及其演變規律,認識南北文化中介地帶的文化面貌和性質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溝灣遺址仰韶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延續時間較長。

尤其重要的是遺址外圍不同時期的大小兩條環壕,這是漢水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具有環壕聚落特徵的史前遺址,填補了該地區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項空白。

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利於研究漢水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發展與消亡的歷程,揭示不同時期的聚落布局及其演變規律,探索當時人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而且對於探討仰韶時期黃河與長江中游兩地區的文化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滔河下寨遺址出土陶器,石器等1600餘件。

其中,發現的仰韶時代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地,填補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區同類遺存的空白。

(作者:吳雲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原標題: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文明密碼))在剛剛評選出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

長江中游的「史前聚落」

——湖北天門石家河考古再放異彩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2017年1月,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被認為是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這一遺址...

屈家嶺遺址,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近段時間,天門石家河遺址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在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掘取得的一系列成...

石家河遺址,解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

驅車自湖北天門市出發,向西北行駛15公里,便到了位於石河鎮的石家河遺址。1954年,一項水利工程的施工,讓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在這裡重見天日。半個多世紀裡,陸續的考古發掘不斷向世界揭示這個...

我國兩處史前遺址獲世界考古論壇獎

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8日,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開幕並舉行授獎儀式,我國兩處史前遺址——湖北石家河聚落遺址和山西陶寺遺址分別獲得「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

發現將5800年遺址

9月6日,浙江寧波市奉化區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成果公布,該遺址核心區分布範圍約9500平方米,屬於河姆渡晚期,距今約5800年。 據介紹,下王渡遺址I期總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共清理出史前至宋元...

探尋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頭

紅山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社會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東北亞地區同期或稍晚階段的史前文化曾經產生過...

楊官寨遺址現大量史前墓葬

華商報訊(記者 張小剛)今年,省考古研究院在對高陵楊官寨遺址環壕外圍進行針對性考古發掘時,發現大量史前墓葬。昨日,華商報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根據出土隨葬品及碳十四測年,推斷該批墓葬系國內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