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順《追尋五帝》——仰韶文化新認識之華族源起(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尋根黃土塬(二)
兩個類型的劃分,是仰韶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進展,因為這一類型的劃分,將研究的觸角深入到仰韶文化共同體內部不同群體的各自特徵及其相互關係上,這當然更接近於對仰韶文化本質特徵和它們所代表的人們共同體的認識。
然而,在這兩個類型最初劃分出來時,多以為它們之間是時間早晚的關係,並使孰早孰晚問題的討論一度成為仰韶文化研究的主流導向,以至在兩個類型劃分後,它們在進一步研究仰韶文化內部群體差別及其相互關係以至追溯中華文化與文明起源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並未充分體現出來。
與此有關的是,隨著中原以外地區史前考古的進展,一些與仰韶文化相鄰考古文化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具仰韶文化特徵的因素,由於對仰韶文化總體特徵的把握仍不夠準確,一度將仰韶文化的影響所及也視為它的分布範圍,從而把仰韶文化的分布範圍擴大到北至大漠,南漸荊楚,西起甘青,東到魯西,幾乎遍及中國人口分布密集的大部分地區。
看來,要從仰韶文化進一步追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起源,確定仰韶文化在五帝時代的地位,還要在考古學方法論上有新的突破。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蘇秉琦於1965年發表了他研究仰韶文化的成果《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6]。
蘇秉琦從對考古學文化進行定量分析,尋找這一人們共同體的運動規律著手,將仰韶文化所劃分的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的主要特徵和各自發展序列作了歷史的、邏輯的歸納和重新界定,並以此為前提,就仰韶文化的年代分期、區域分布、發展道路、文化源流、社會發展階段以及與周圍諸史前文化的關係,作了全面系統的分析。
十多年後,又有新的提煉和補充。
蘇秉琦提出,仰韶文化的兩個類型,即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是同源並平行發展相互依存的兩個文化群體,它們各自前後期相應的質的變化,意味著仰韶文化前後期為由氏族向國家過渡的轉折點。
統一的仰韶文化裂變為兩種類型,產生了以玫瑰花圖案彩陶為標誌的廟底溝類型這一優生支系,就意味著5000年前在中原地區發生的一次「文明火花」。
尤其是蘇氏在對仰韶文化層層解剖的基礎上,提出了仰韶文化「相當於神農氏時代」,仰韶文化就是「華族文化」,這是考古學家運用考古學科自身特有的方法,對史前考古文化與古史傳說進行結合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顯而易見,這同以前將史前考古與古史傳說進行簡單比附的作法,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為考古與歷史系統、有機的結合提供了一個範例。
按照蘇秉琦的觀點,仰韶文化在中華文化和文明起源史以及五帝時代的地位和作用,莫過於兩個方面,一是「相當於神農氏時代」,一是「華族文化」,神農氏在傳說中是農業的發明者,時間與五帝時代緊相銜接,華族的淵源,則有近人在著意追溯。
顧名思義,這是中華民族形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是為五帝時代奠定基礎的一個時期。
在考古學上,這兩個方面又集中體現於仰韶文化內部發生的一次裂變和由此而產生的優生支系廟底溝類型,因為廟底溝類型花卉圖案彩陶發達,農業更為進步,由氏族向國家的過渡迅速,對相鄰諸文化影響廣泛,與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和華族文化也更為接近。
注釋
6. 蘇秉琦:《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51—82頁,1965年第1期;
訂閱《雕弓神劍》接收明日讀報
運用考古學探究國家起源
在研究國家起源問題時,通常依據的資料有三大類:歷史文獻記載、人類學實例和考古學發現。前兩類資料的數量有一定限制,只有考古學正在不斷提供新的資料,從而推動研究新的問題、提出新的理論。 上世紀80年...
中國考古學中「古國」「方國」「王國」的理論與方法問題
中國五位頂尖考古學家蘇秉琦、嚴文明、張忠培、李伯謙、王巍在運用考古學材料進行國家起源研究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建樹。由於新材料層出不窮,故而應不斷仔細觀察和檢測材料,反覆比較不同的個案,對深思熟慮...
伏羲文化研究綜述與考古學研究評析
高世華 (天水市博物館)【摘要】伏羲文化是二十世紀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課題,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共識;由於多方面原因,尤其是缺乏考古學的介入,使得伏羲文化研究在名號解讀、時代...
蘇秉琦先生關於遼河文明之紅山文化學術思想研究
內容摘要:蘇秉琦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新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和考古教育的主要創辦者,在蘇秉琦先生幾十年的考古生涯中,主持或參與了多個著名考古遺址的發掘。對遼河文明特別是對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一系...
蘇秉琦:如何在歷史與考古的結合中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
【編者按】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先生在大量紮實的考古實踐工作基礎上提出區系類型學說,對歷史考古學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漢族中心、王朝中心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他認為中原地區只是獨立發生髮展但又互...
郭大順《追尋五帝》——仰韶文化新認識之華族源起(十四)
花卉與華族(一)社會變革時期,是人群組合和重組的頻繁時期,也是文化創造和再創造時期,視花卉為神聖並以花卉作為群體的標誌和名稱,就是仰韶人群在組合和重組過程中出現的優生支系——廟底溝類型人們的一項...
郭大順《追尋五帝》——聖地重現之北方古文化的突破(二十七)
提起北方古文化,積極倡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兩位考古大師李濟和蘇秉琦都給予了特殊的重視。李濟曾有過「長城以北,列祖列宗」的思考。他在50年代所著《中國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問題》、《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
郭大順《追尋五帝》——仰韶文化新認識之華族源起(七)
仰韶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一支史前文化。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的近代田野考古方法剛剛引入中國,就首先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發掘。古史傳說與剛剛起步的近代史前考古試圖結合時,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