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考古學探究國家起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研究國家起源問題時,通常依據的資料有三大類:歷史文獻記載、人類學實例和考古學發現。
前兩類資料的數量有一定限制,只有考古學正在不斷提供新的資料,從而推動研究新的問題、提出新的理論。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學發展進入一個黃金時期。
大量的考古發現引起人們對中華文明探源的新熱情。
由於不少學者都贊同恩格斯「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命題,國家起源研究也自然成為我國考古學熱議的話題,許多著名考古學家都發表了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蘇秉琦在1993年提出了中國國家起源和演進的「古國—方國—帝國」的三部曲,把紅山文化的壇廟冢作為原生的古國的典型。
但他對「古國」只是籠統地說是「已達到凌駕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組織形式」,並未作嚴格的定義。
嚴文明在1995年的一次演講中,把中國古代國家的早期發展總結為「古國」和「王國」兩個階段,但他所說的「古國」指的是公元前3000年開始的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遺存,認為其發展水平相當於西方學者所說的「酋邦」,或可稱為「原始國家」。
張忠培在1995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良渚文化也是可以早到距今五千年的「古國」,後來又改稱為「神王之國」。
李伯謙在研究「古國」時有自己的創見,他從2005年起就把「古國」分成了不同類型,認為有的古國單純崇尚神權,有的古國則神權、軍權、王權相結合,有的古國則軍權、王權並重,不同的模式導致不同的發展前途。
仰韶古國軍權、王權並重,避免了社會財富的無謂浪費,把握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最後突顯王權,發展成為「王國」。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考古材料作為社會發展的物化表現,用以討論國家起源和形成有相當多的困難,需要我們注意其中的一些問題。
第一,由於考古遺存本身的片斷性、殘存性,田野工作又不能在短時期內揭露全部遺存,所以考古案例往往存在很多缺陷。
例如,蘇秉琦在1985年就提出,要把與紅山文化壇廟冢相應的典型聚落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但30年過去了,還沒有發掘過這樣的典型聚落遺址,還只能根據不完整的資料對「紅山古國」作邏輯推論。
第二,目前對部分重要考古遺存的年代還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例如,有學者認為良渚文化的年代可早至仰韶文化晚期,但多數研究者把良渚文化歸為龍山時代。
第三,處於不同自然環境、各有自身文化傳統的考古遺存,即使在大致相同的社會發展水平下也會有不同的物化表現,因而各個考古案例的比較切忌表象化和簡單化。
例如,北方地區積石冢的傳統突出,以致有「東方金字塔」之稱;中原地區夯築城牆起源甚早,仰韶晚期就出現了西山古城,實在很難說哪一種反映的社會發展水平更高。
第四,在對考古物化現象進行分析時,切忌粗枝大葉,應參照人類學和歷史研究的成果逐步細化。
例如,我國考古學很常用的把墓葬分級的研究,出現了級差,但究竟是等級社會、分層社會,還是階級社會?這需要參照人類學實例和中國的史籍記載,認真考察不同級別的差異所在,結合與之相關的遺存現象,才能使認識深入一步。
總之,從考古材料探究國家起源過程的理論建設,需要進一步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應按科技考古的要求獲取更多樣的資料,並對資料運用新的科技手段以獲取更多的古代信息;同時應在不斷積累新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比較、總結。
因此,這種理論建設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今後,還應加強對古代中國國家形成動力的研究。
(作者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自信
中國是古代世界最先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但直到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後,通過大量考古發現,人們才真正知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文明歷程、無與倫比的文明創造、傳承至今的文明基因。如今,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
中美考古學者:探尋早期中國文明
為紀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考古學科創建七十周年,該校以探索早期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中心議題於10月21日召開了題為「求中」(In Search of Early China Through A...
良渚古國遺失後,中原漸成史前東方文明中心
從啟動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到啟動於2002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隨著探索過程不斷深入,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也不斷豐滿起來了。我們今天可以對這段歷史做一個大致的描述。」2月26...
解讀紋飾:培育考古學科增長點
許倬雲、李學勤等學者曾經從全局角度出發,對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進展進行過總結,他們都傾向於認為考古學是其中進步最顯著的學科。這個判斷和認識是符合實際的。總體來說,目前考古發掘的規模和基本情...
郭大順《追尋五帝》——聖地重現之北方古文化的突破(二十七)
提起北方古文化,積極倡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兩位考古大師李濟和蘇秉琦都給予了特殊的重視。李濟曾有過「長城以北,列祖列宗」的思考。他在50年代所著《中國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問題》、《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
堅守之路——中國公眾考古走向何方?
格林.丹尼爾(英國考古學史專家)認為含義有二:①、人類歷史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②、人類史前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認為考古學的定義為:①、考古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或繼續使用這種知識的...
追尋早期中國·系列之三 考古的中國
從清末到民國,儘管在政治上我們試圖接續中國,回歸中國,確立新的中國,以躋身於世界民族國家之林,但在學術上則懷疑中國,文化上漸漸喪失對中國的自信心,疑古論、歷史包袱論大行其道。前者尚有學術上的合理...
「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評《中國考古學》
【文化視角】作者: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中文版終於由三聯書店出版了。展開這部匯集較全面資料、綜述以往研究、凝聚中西合璧的兩位作者最新思考...
蘇秉琦先生關於遼河文明之紅山文化學術思想研究
內容摘要:蘇秉琦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新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和考古教育的主要創辦者,在蘇秉琦先生幾十年的考古生涯中,主持或參與了多個著名考古遺址的發掘。對遼河文明特別是對以紅山文化為代表的一系...
中國考古學中「古國」「方國」「王國」的理論與方法問題
中國五位頂尖考古學家蘇秉琦、嚴文明、張忠培、李伯謙、王巍在運用考古學材料進行國家起源研究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建樹。由於新材料層出不窮,故而應不斷仔細觀察和檢測材料,反覆比較不同的個案,對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