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兩千年前絲縷玉衣(組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趙眜墓發現了一件不見於文獻記載的絲縷玉衣。
該墓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有史記載、規格級別最高的未受盜擾的彩繪石室墓,但是由於墓室進水,玉衣出土時絲線已朽爛,玉片散亂。
據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解說人員介紹,當時出土的時候,為了不破壞文物的完整性,考古人員使用了較為原始的工具,用一些由竹片編製成的「竹籤」來挖掘,「這樣便於讓腐朽的棺材木碎通過竹片的間隙與玉片分離。
」
在考古學上,目前發現的有金縷玉衣,有銀縷玉衣和絲縷玉衣。
曾經在劉勝、竇綰的夫妻合葬墓中,由於其也非常幸運地躲過盜墓賊之手,出土了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靖王劉勝死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比趙眜(公元前122年)晚了十年。
而玉衣整體的組合和趙眜玉衣基本相似,也是由頭部、上衣、手套、褲筒、鞋五部分組成,各部分可彼此分離。
劉勝的夫人竇綰的玉衣也是使用2160塊岫巖玉片,金絲約700克,各部位與劉勝玉衣基本相同,除了衣身的前胸和後背用數塊大玉片經包鑲、粘貼的工藝製成,這種工藝似乎和趙眜玉衣的上衣、兩袖筒和兩褲筒工藝相同。
據了解,趙眜的這件絲縷玉衣與劉勝、竇綰的夫妻的金縷玉衣相比,難度要大得多,因為金縷玉衣金絲線依然堅韌,尚還保存形狀,而絲縷玉衣由於絲質原因,絲線早已腐爛,所有玉片出土時幾乎均無相連,只能靠考古人員花費大量功夫才能拼接還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的專家花了3年時間才成功復原。
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製作玉衣是如何的靡費人力和物力。
」葉丹洋說。
玉器是主要陪葬物
然而,讓人費解的是,根據歷史記載,南越國的王是漢朝中央正式承認的異姓諸侯王,按等級,趙眜的玉衣應是銀縷玉衣或金縷玉衣,但為什麼趙眜會選擇用絲縷?對此,葉丹洋表示,這種根據等級不同而採用不同絲線的習慣是從東漢開始,而南越王則處於西漢較早期。
另一方面,從同一時期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比較多的絲綢殘跡,光是疊起來的絲綢碳化後的殘物就有一米多高,而且也多處發現墓里各種玉、銅、鐵、陶器,多有用絹包裹的痕跡。
所以,絲縷玉衣採用絲線的原因有兩個,一個也許是絲線相較於金線、銀線更容易獲得。
第二則是用線彰顯身份,這個說法尚未流行。
葉丹洋補充強調,玉衣斂屍的喪葬制度只延續到東漢末年。
「因為至今尚未發現漢以後的玉衣。
」
趙眜的這套絲縷玉衣可謂目前已發現完整的、能夠復原的漢代玉衣中時代較早、在形制上不見於官方文獻記載的、難得一見的絲縷玉衣。
葉丹洋介紹,絲縷玉衣在考古發現上,已出土的漢代玉衣或玉衣片的墓葬有70多座,但因為大部分都有過被盜墓的遭遇,能完整保存的比較少,而南越王墓則因未曾有過盜墓遭遇,因為大部分陪葬文物依然保留完整。
在整個墓葬裡面,玉器占了主要部分,而且除了如此規模的絲縷玉衣之外,在墓主人棺木里也發現一共有29塊玉璧分別放置在身體上面、側面等不同的地方,這成為了大部分人的疑問。
據解說人員介紹,古人相信天圓地方,圓形叫璧,方形叫琮,浙江良渚文化曾發現有用玉琮,但是到了西漢的時候,已經基本被圓形的璧代替了,一方面表明要敬畏天地,另一方面則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西漢時期「最繁雜」的組玉佩
組玉佩又稱玉佩組飾,指由玉璧、玉璜、玉環等器件,配以瑪瑙、水晶等飾物組合而成的貴重裝飾品。
玉佩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很早,早在上古時期先民們就開始佩戴玉佩,戰國時期佩玉相沿成習。
古人佩玉是以玉比德觀念的體現,「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佩在古代社會不是隨便的裝飾,而有表現身份地位、表達情感和社會交往的作用。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組玉佩11套,其中墓主的一套最為華麗,共用了32個飾件,尤其是中間的小金珠、小煤珠、小舞人等涵蓋金、煤、玻璃和玉等四種不同的材質,使整套玉佩活潑起來,有了韻律感。
整套組玉佩,自胸至膝長約60厘米,覆蓋在玉衣上。
葉丹洋說,組玉佩講求的是組合。
這裡的組玉佩難得的地方,主要是多種材質,多種不同形狀的複雜組合。
這種在戰國時期中原地區較為流行的佩玉方式,到了漢代已經儘量簡化,但南越國則依然崇尚這種繁複,「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許是因為當時的南越國地處偏遠地區,資訊並未跟上漢朝的潮流。
」
知多D
玉衣又稱「玉匣」,古人用作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著的殮服。
因為人們迷信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防腐,故用玉衣裹屍,希望可以使屍體得以不朽。
《後漢書•劉盆子傳》有記載:「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
」
「玉衣」一詞最早見於《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錢繪絮繡被百領,衣五十匧,璧珠璣玉衣」。
隨後在《後漢書》、《三國志》和《西京雜記》中也有所記述。
為什麼人可以在死後穿著玉衣呢?
據《後漢書•禮儀志下》記載:皇帝死後,用金縷玉衣;諸侯王、第一代列侯、貴人、公主死後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
而受到皇帝恩寵的大臣、外戚往往也會被賜以玉衣作葬服,以示恩典。
而這些玉衣一般由漢廷屬下的東園匠製作,東園匠官屬少府,「主作陵內器物」,也就是說為帝、後製作棺槨和準備一些被稱為「東園秘器」的喪葬用品,如黃綿、緹繒、金縷玉匣、飯含之物等。
絲縷玉衣有多少件?
用絲線編綴的「絲縷玉衣」只有一件嗎?答案還不能確定。
因為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出土漢代玉衣或玉衣片的墓葬非常多,達70多座,其中西漢時期的諸侯王、王后及貴族墓就有近40座。
但是由於其中一些墓葬遭受嚴重的盜擾,所出土的玉衣玉片數量多寡不一,多的有數百片,少的僅有幾片。
當中有些玉衣是用不明織物編綴的,但因為不齊而難以復原。
趙眜的這套絲縷玉衣是目前這些已發現的完整的、能夠復原的漢代玉衣中時代較早的、在形制上不見於官方文獻記載的難得一見的絲縷玉衣,彌足珍貴。
本站為您免費提供:藝術品策劃包裝、藝術品專業攝影、藝術品鑑定評估、藝術品展覽展銷、權威行業期刊雜誌推廣,實時輸送最專業的古玩鑑定知識,歡迎訂閱此帳號!
主編微信ID:zhangfeng000525←長按可複製,(為你的藏品鑑定評估)
文/古玩經紀人張先生
古代帝王和貴族死後的殮服——絲縷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古人用作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著的殮服。因為人們迷信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防腐,故用玉衣裹屍,希望可以使屍體得以不朽。《後漢書·劉盆子傳》有記載:「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
一次爆破引出的絕世寶藏——金縷玉衣
《史記》記載,漢代的皇帝和貴族死後會穿上一種特殊的衣物,古人稱之為玉匣。據說,身穿玉匣可以凝聚精氣,使靈魂附著在不朽的軀體上,來世可得永生。但史書也未曾記載玉衣的形狀,兩千多年來人們並不知道玉衣...
國家寶藏:逾千件文物印證廣州作為嶺南多元文化中心地事實
提起南越王墓的發掘,不能不提到一位「本職在北京,卻心系嶺南,京廣兩地奔忙,兩地牽掛」的中國考古學家,他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副隊長黃展岳。7月20日,廣州日報全媒...
「金縷玉衣」真能讓屍體千年不腐?或者說起死回生?
歷史上的封建帝王集所有權利於一身,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為保住自己至高無上的皇位或是貪戀世間繁華,很多帝王都希望練就長生不老之身,繼續執掌天下。於是,一些皇帝就尋找長生不老藥,煉仙丹,喝甘露。也有...
金縷玉衣真的可以讓屍體保持不腐嗎?
玉衣(也稱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體現了穿戴者的身份和等級。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
那個穿著金縷玉衣入葬的王,後來怎麼樣了?
葬玉中國人一向對喪葬形式講究,考古資料證明,隨葬玉器是最引人注日的東西,因為玉器從一開始便是身份的象徵,葬玉應屬高規格的禮遇。在葬玉習俗中,最早隨葬的是玉工具和玉裝飾。隨著後來鬼神思想的產生,體...
絕世珍寶金縷玉衣 這些中國工匠太牛了!
古今中外,人們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永生」。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而在中國古代的「金縷玉衣」,也有類似的精神寄託。本期,國寶探秘,我們一起來走進這些「玉衣」。
走訪滿城漢墓 探索千年未解之謎
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城西南1.5公里處,占地144公頃,坐落於陵山主峰東側海拔196米處,系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公元前154-113年)及其妻竇綰之墓。1968年5月,解放軍某部在陵山施工時...
這寶貝在棺槨裡面必有,因為它顯官階、避邪祟,而且還能防腐
玉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故事從一塊頑石美玉開始,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歷代對玉的描述甚多: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有「君子比德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