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理念、實踐與收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於9 月6 日開班,9月26 日結束,如期完成全部教學計劃。

這是高級研修的第三次。

而這一形式的研修,是國家文物局長期以來開展的田野考古培訓計劃中最新的項目。

緣起

早在2003年,國家文物局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審時度勢,恢復了面向全國的田野考古人員培訓,將培訓工作任務交給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直到2013 年,培訓的主要對象是各研究單位或大學內尚未取得田野考古領隊資格的考古工作者,培訓方式是全程參加田野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和編寫考古報告,考核學員在以上工作各環節上的成績。

在這期間,我們重新修訂了《田野考古工作規程》並就新規程面向全國的田野考古領隊進行培訓。

在從事以上工作中,我們愈發感到中國考古學從物質文化史為主的研究向古代社會復原與研究的轉型過渡深刻而迅速,但國內田野考古工作的變化卻滯後於形勢。

鑒於此,我們向國家文物局建議改變培訓形式,將重點放在有多年田野工作經歷,尤其是主持或參與過大型遺址的田野工作的高級研究人員上。

這些同志一般管理著一個團隊,負責一個方面乃至單位的全盤工作,通過他們可以帶動一個更大「面」的變化,這也許是加快學科整體發展的一條捷徑。

我們的這個想法和國家文物局不謀而合,於是就有了連續三次的「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

目標

之所以說當前的田野考古滯後於學科發展——當然,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是因為提出全面復原古代社會的目標是一回事,如何達成它,卻需要在包括田野考古在內的研究技術方法上進行大量探索,方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體系,這可以說是另一回事。

當前的田野考古,要為全面復原古代社會提供所需的資料,這種資料比物質文化史研究之所需既多樣、又有更高的質量要求,譬如在進行動植物遺存的取樣時,既要考慮到哪種抽樣方法得來的樣品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當時的實際情況,又要考慮在不同樣本份之間可做量化比較分析的技術措施,等等。

總之,較傳統研究題目所需資料的種類、質量都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做一個最概括的說明的話,應當有兩個基本特徵或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可以憑籍它了解發掘區內聚落的空間結構,因為古代社會的結構首先是體現在這個空間結構上的,這個社會的行為活動至少其相當部分也是依託在這個空間內的;二是能夠復原這些行為的具體內容的相關資料。

要獲得這樣的資料,如傳統的做法那樣,主要關注遺蹟在堆積中的上下層位關係是不夠的,還要尤其注意把握這些遺蹟是在一個「活動面」上如何分布展開的,以便從中尋求社會組織結構方面的線索。

這個活動面又非靜止的,而是在各個局部上經常發生破壞、毀壞和重新修復的現象,例如一座在塌毀了的原址上新建起來的房子,這一局部的新地面會和其周圍原有地面聯繫起來。

又如在居室外挖了一座儲藏窖穴,破壞了這個部分的地面,但新構窖穴的底和四壁又和未破壞的地面連成了一體。

如此,這個社會結構發生的局部卻豐富的變化,就體現在這些堆積中的細節上了。

既然把握這些堆積現象如此關乎對社會的復原,我們就需要在考古地層學上總結歸納和說明活動面這個概念,在田野作業中建立相應的技術措施和要求。

其次,復原一座遺址上人們行為活動的具體內容,其依據無論是人工遺物還是動植物樣本,還是保留在牆壁上的工具痕跡等,都來自過去人們每一次行為的遺留物,它們或者是灰坑中的一小層,或者居室角落的一塊墊土等等,通常是一座房子、窖穴、墓葬這樣的遺蹟單位的一部分,準確地說是這座遺蹟建造或使用或廢棄環節上的一部分。

為了和遺蹟抑或地層單位相區別,我們特別稱之為「堆積單位」。

這就要求在發掘時,清理、記錄、採樣的作業都要精細到按照堆積單位來操作的程度,從而通過每個堆積單位的性狀、出土遺物等行為的結果,還原其行為的內容。

最後,人們在一座遺址上的集體行事方式會有穩定的時段,也有急劇變化的節點。

如果文化堆積上看到聚落在局部無論有過多少次建造積累,但整體布局不變,就大致是第一種情況。

如果聚落整體布局發生了變化,可基本斷定屬第二種情況了。

我們把發生這種全局性變化的那個介面叫作「關鍵面」。

既然這個關鍵面有指代聚落整體行為模式變化的意義,也是應當在田野工作中予以充分關注的。

需要指出的是,關鍵面只意味著人們行事方式的變化,這個變化也許和文化面貌的階段性變化同步,也可能不同步,它們原本可能是同一件事,也可能是兩回事。

這提醒我們在田野考古現場,能夠做到的是觀察把握依據關鍵面的文化堆積的分期,而不是慣常意義上的考古學文化的分期。

上述三個概念未必能涵蓋以復原古代社會為目的的田野工作的全部內容,卻至少是在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中給予格外強調的。

接下來的任務更為具體,即要將這些概念轉化為一套發掘清理、取樣和記錄的可實施的技術系統。

這顯然需要整個學術界的共同努力。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今天的田野考古已經成為在各環節都有大量新技術支撐的複雜且龐大的技術體系,需要在運作時施以有效和嚴謹的管理。

以上所述還只是學科觀念變化帶來的田野考古工作現場的巨大變化,尚不包括資料整理、報告撰寫這兩個重要的工作部分。

內容

既然當前的田野考古因為直接面對了全面復原古代社會的學科任務,理應和正在發生著全面和深刻的變化,這就決定了研修班學習研討內容的重點。

為了達到最大效果,我們精心組織了課程,分三個部分。

一是專家講授,又分三組內容:田野考古體系變化的原因、道理、新體系的建立、技術要點等是一組。

另一組是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體質人類學和DNA 考古、環境考古、景觀考古等當今考古學前沿領域的內容。

一方面是宣傳這些研究對全面復原古代社會的作用,引起大家對它們的重視。

另一方面讓各位了解這些領域研究資料的獲取技術,而這些技術也是田野考古技術體系中最新的部分之一。

第三組是近些年來若干重要田野項目的報告,這些項目,不僅有重大發現,更重要的是田野考古工作中理念、方法和技術上都有創新,如漢唐陵園的考古、海昏侯墓地和紫金城考古、雲南大理古代昆明考古等。

為了把以上講授內容儘快「接地氣」,研修班用大約將近一半的時間組織研討,方式是各位學員將自己的田野項目拿到班上來,介紹項目組織立項過程、實施情況及遇到的問題、困難等,結合講授,全班師生一起探討項目得失,尋求改進提高方法。

這是教學的第二個部分。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每屆研修班都組織了對就近的重要遺址的考察。

在現場,與當地考古學家們就項目設計、工作方案、採納的技術等展開深入交流。

對於來自不同地區、單位的學員來說,這種考察也是開拓學術視野的好機會。

最後,考慮到學員主要工作在一線,除了學術,還要面對大量管理、保護等實際問題。

所以每屆研修班還都請國家文物局、研修班所在省的政府文物考古管理的領導,就考古學面臨的社會形勢、考古和遺產保護的管理、相關政策法規等做專門報告。

經過為期二十天高強度的學習研討,學員普遍反映收穫很大。

我相信這不完全是應景的客套話。

研修班要求學員交一份學習收穫的作業,我們從中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幾篇,也以此作為本項工作匯報之一部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學研究要善於藉助自然科技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包括遺蹟和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考古學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實物,但含義同時包括獲得這種知識的考古方法和技術。因此,考古學的發...

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幾種「非常規」方法

內容摘要:為此,筆者將所了解的幾種在我國田野工作中不太常見的方法介紹如下:地層單位一絲不亂的「橫向平推」發掘法目前國內常規的探方(溝)發掘法發掘遺址時,如遇到地層堆積複雜、地層很薄、小型遺蹟(...

近年全國考古工作的新趨勢

2016年10月11日至12日,全國考古工作會在武漢召開。此次會議主題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明確任務,努力實現考古工作新的發展。會議總結...

考古學中的「遺存」

夏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指出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這裡提到的「實物」就是此文 要講到的「遺存」。從字面上看「遺存」分為「遺」和...

什麼是考古學?

一、「考古」一詞的來源「考古」這一詞,在漢語裡出現很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滱水》中有「望都縣在南,今此城南對盧奴故城,自外無城以應之,考古知今,事義全為」的記述,「考古」一詞自此始。在北宋呂大...

從技術受援到輸出 我國文物科技水平顯著提升

從技術受援到技術輸出我國文物科技水平顯著提升牙膏和文物保護,這對原本毫無關聯的事物,竟然因為一種叫「左旋薄荷醇」的化合物,完美地「聯姻」了。在文保科技者的手中,它居然成了考古現場保護文物的「神器...

國家田野考古研修班 在鎮舉辦

本報訊 近日,國家文物局2016年度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在位於鎮江茅山腳下的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江南考古工作站舉辦,培訓將一直持續到本月26日。本次研修班由國家文物局委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

考古技術工作的重要性

考古學是一門探索人類歷史的科學。它通過發掘古代人類遺留的文化遺存,認識和復原古代社會的歷史,揭示和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它給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鑑,並指導和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

從元大都看中國城市考古

城市,歷來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濃縮的精華,是文明高度的集中體現。各地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古代城市遺存,以其獨特的風貌,標識著城市的特點,成為有別於他處的城市名片。也正是由於其重要性,關於古代城市的研...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進展順利

內容摘要:「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考古學文化譜系的年代研究」、「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人地關係研究」、「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資源、技術和生業研究」、「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綜合...

實驗考古學搭起古今對話橋樑

面對年代久遠而又規模宏大的宮殿和從古代遺址出土的精美陶器,我們不禁思考,古人是如何建造與製作這些宮殿和陶器的?考古學者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不僅使古代技術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復原,更有助於從歷史...

「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推進會召開

2月10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七家機構負責人及各省區課題承擔者在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