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一公開發掘的皇陵,專家最早確定的目標不是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京市昌平西北十公里的天壽山麓,坐落著十三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寢,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樂皇帝的長陵開始,到崇禎皇帝的思陵截止,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為數眾多的陪葬墓。
前後共修建230年,是現在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皇家陵寢。
1956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進行了公開發掘,前後歷時共兩年。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所以陵墓規模也是僅次於朱棣的長陵。
那麼為什麼當年考古學家要發掘十三陵?又為什麼偏偏選中定陵呢?這其中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
當年考古學家希望挖掘十三陵,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找到已經失傳的《永樂大典》,這對於研究明史的歷史學家可謂是無價之寶。
為此考古學家最先選中的目標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但是長陵作為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陵墓,考古工作人員花費數個月時間,也沒能找到墓道入口。
考古學家們只好放棄原有計劃,決定先找一個小一點的陵墓進行試掘,等積累一些經驗後再發掘長陵。
這時明神宗的定陵就進入了考古學家的眼睛,因為明神宗在位時間最長,陵墓中陪葬的史料、文物應該會比較豐富,所以將第二次發掘的目標改為定陵。
定陵共出土文物4000多件,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許多最有絲織品卻都沒有保存下來。
所以當時定陵挖掘之後,考古專家立即向國務院申請,停止再批准發掘帝王陵墓,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這一申請。
從此之後,不主動發掘陵墓成為中國考古界的規定。
作為考古學家,郭沫若發掘帝王陵墓錯了嗎?
對於郭沫若考古挖掘帝王陵墓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他對此痴迷無可厚非,但老想著動別人的陵墓也不是什麼好事兒。那麼他都想過去動哪些陵墓?結果又如何呢?
國家為何明令禁止發掘帝王陵寢?只因與明代這座皇陵有莫大關聯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厚葬的習俗,無論是殷商時期的貴族墓葬,還是晚清時期的帝王陵寢,都有著大量的奇珍異寶隨同墓主人一同被埋入地宮。這些陪葬物品內容豐富,世所罕見,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正...
郭沫若一意孤行發掘定陵,製造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昌平,是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是我國唯一一座被考古學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於1956-1958年間被發掘。提出明代帝陵發掘計劃的,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等人。郭沫若...
中國有一座帝陵,險些被考古挖掘,因找不到地宮入口而逃過一劫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因此後人稱他為永樂皇帝、永樂帝等。他早年受封為燕王,曾多次率軍北征,戰功赫赫,在北方軍隊里有著很高的影響。他同時在歷史上享有盛譽,文武雙全...
此帝陵發掘終獲批准,卻為何僅進行三天,就被緊急叫停!
在北京市昌平區,有個叫天壽山的地方,這裡龍盤虎踞,可以說是一片十足的風水寶地,因此,大明朝皇帝就看上了這裡,共計13位皇帝都埋葬在此,成為現如今眾人皆知的明十三陵。
郭沫若力主發掘定陵,製造了史上最大考古悲劇,參與人員離奇死亡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昌平,是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是我國唯一一座被考古學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於1956-1958年間被發掘。提出明代帝陵發掘計劃的,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等人。
定陵的挖掘是考古悲劇?郭沫若:至少我們知道了萬曆是個瘸子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句話,叫「死者為大」。在中國,由於五年多年的文化傳承,中國人對祖先更是充滿了崇敬之情。不管是誰,只要是動了別人的祖墳,在古代就會遭到滿門抄斬的刑罰。因此中國人也成為了對「身後事...
這座墓的失敗挖掘,導致如今考古不挖帝王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郭沫若挖朱棣的墓所為何物?結果卻挖了萬曆的定陵怪事連連!
對於中國歷史上最遺憾的一次考古發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對象就是萬曆皇帝的定陵。事實上,當時選定要挖掘的對象是明永樂皇帝的長陵,並不是定陵,結果卻因為無法找到長陵的地宮入口而只得該換對象,作為歷史...
為什麼試掘明定陵後,再也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墓了?
中國考古界有一個大悲劇,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墓。1956年,時任中國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郭沫若等人向國家建議挖掘定陵。剛開始遭到了很多考古學家的反對。但是郭沫若一意孤行,...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先打開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萬曆皇帝的定陵被第一個發掘打開,據說是考古人員為了練練手,替朱棣長陵的考古發掘計劃積累經驗來了。萬曆皇帝做夢都想不到,自己死後400多年還做了一回孝子賢孫,替老祖宗朱棣擋了一刀。
為一睹《永樂大典》,他費盡心思想挖朱棣陵寢,周總理回復休想
說起郭沫若,大家對他的評價一般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魯迅之後中國最厲害的文學大家,也有人說他是文壇「變色龍」。不過郭沫若的一大癖好至今是坊間熱議的焦點,他本人非常喜歡挖墓,結果還釀成了我國考古史上...
唯一被考古挖掘的皇帝陵墓---定陵
明十三陵,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陵區,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
中國有一座帝陵,竟遭受無妄之災,被挖掘後遭受巨大損失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至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皇帝駕崩,年僅10歲的萬曆皇帝繼位,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在位之...
明朝這位在位時間最長、功勞最多的皇帝,被專家掘了墳,並拋屍!
在歷史上被掘了墳的皇帝並不在少數,而這些掘墳事件,大多是盜墓行為。到了近現代,盜墓幾乎被打擊杜絕。而古墓的發掘工作,單單成為了考古學家搶救性保護以及考古目的在進行的。
明十三陵開挖過程中所發生的詭異事件 至今仍然無法解釋
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任北京副市長的郭沫若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挖掘明十三陵,可正當專家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翻開了定陵之後,卻不敢繼續發掘了,原因很複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發生了太多詭異的事,並且還絡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