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何明令禁止發掘帝王陵寢?只因與明代這座皇陵有莫大關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厚葬的習俗,無論是殷商時期的貴族墓葬,還是晚清時期的帝王陵寢,都有著大量的奇珍異寶隨同墓主人一同被埋入地宮。

這些陪葬物品內容豐富,世所罕見,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

正因如此,歷代盜墓者無一不把盜竊皇陵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

明十三陵——長陵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亂影響,到建國後,歷代帝王陵寢中未遭受盜掘的已是少之又少,保存最為完好的當屬北京昌平附近的明十三陵。

這裡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包括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神宗朱翊鈞等帝王后妃。

1956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歷史學家吳晗聯合著名學者郭沫若上書中央,請求發掘一座明代帝陵,以解開明史中諸多不解之謎。

他們把目光聚焦在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據說朱棣死後將一部《永樂大典》做為隨葬品帶入了墓中,而存世的《永樂大典》早已殘缺不全。

明十三陵——定陵

經中央批准同意,明帝陵挖掘工作正式立項。

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吳晗等人試圖先發掘一座規模較小的陵墓,積累經驗之後再發掘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長陵。

經過實地考察發現,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寶城西南邊發現一道裂縫,在裂縫的頂端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隧道門」三個字,於是考古隊決定先拿定陵「開刀」

定陵發掘

歷經兩年多的發掘,1958年9月6日,新華社向世界播發了這樣一則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經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都在其中,屍體已腐爛,骨架完好,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則消息一發布,立刻吸引了全世界考古愛好者和歷史學者的矚目。

定陵發掘

只可惜,當時的技術條件十分簡陋,出土的絲織品遇到空氣後馬上發黑腐化,僅存的少數絲織品也因為保存方法不當而變硬損毀。

更要命的是,在隨後的政治運動中,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當眾焚毀,棺槨也被砸爛後丟棄,地宮內的其他文物也慘遭毀壞,可以說,現在的定陵博物館內除地宮外,幾乎沒有真品,全是後來的複製品。

因而定陵發掘也被稱為百年內最悲劇的考古發掘活動。

定陵地宮

令人可恥的是,定陵悲慘的教訓尚在眼前,郭沫若等人卻再度上書請求發掘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陝西境內的乾陵,周恩來總理有鑒於定陵發掘後的慘痛教訓,親自作出批示:停止發掘一切帝王陵墓。

自此,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成為中央的一貫政策延續至今。


文/歷史茶坊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

喜歡本文的朋友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讚,歡迎轉發和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埋葬皇帝最多、規模最大的三大皇家陵墓群

中國古代大小王朝上百,每代帝王死後都會修建大型帝王陵寢,大型帝陵自秦朝開始起,主要分布在陝西、河南、江蘇、浙江、北京和河北六省市,這六個省的帝王陵墓基本占了古代帝王陵寢的八成以上。但是古代不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