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何明令禁止發掘帝王陵寢?只因與明代這座皇陵有莫大關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厚葬的習俗,無論是殷商時期的貴族墓葬,還是晚清時期的帝王陵寢,都有著大量的奇珍異寶隨同墓主人一同被埋入地宮。
這些陪葬物品內容豐富,世所罕見,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
正因如此,歷代盜墓者無一不把盜竊皇陵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亂影響,到建國後,歷代帝王陵寢中未遭受盜掘的已是少之又少,保存最為完好的當屬北京昌平附近的明十三陵。
這裡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包括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神宗朱翊鈞等帝王后妃。
1956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歷史學家吳晗聯合著名學者郭沫若上書中央,請求發掘一座明代帝陵,以解開明史中諸多不解之謎。
他們把目光聚焦在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據說朱棣死後將一部《永樂大典》做為隨葬品帶入了墓中,而存世的《永樂大典》早已殘缺不全。
經中央批准同意,明帝陵挖掘工作正式立項。
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吳晗等人試圖先發掘一座規模較小的陵墓,積累經驗之後再發掘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長陵。
經過實地考察發現,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寶城西南邊發現一道裂縫,在裂縫的頂端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隧道門」三個字,於是考古隊決定先拿定陵「開刀」。
歷經兩年多的發掘,1958年9月6日,新華社向世界播發了這樣一則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經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都在其中,屍體已腐爛,骨架完好,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則消息一發布,立刻吸引了全世界考古愛好者和歷史學者的矚目。
只可惜,當時的技術條件十分簡陋,出土的絲織品遇到空氣後馬上發黑腐化,僅存的少數絲織品也因為保存方法不當而變硬損毀。
更要命的是,在隨後的政治運動中,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當眾焚毀,棺槨也被砸爛後丟棄,地宮內的其他文物也慘遭毀壞,可以說,現在的定陵博物館內除地宮外,幾乎沒有真品,全是後來的複製品。
因而定陵發掘也被稱為百年內最悲劇的考古發掘活動。
令人可恥的是,定陵悲慘的教訓尚在眼前,郭沫若等人卻再度上書請求發掘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陝西境內的乾陵,周恩來總理有鑒於定陵發掘後的慘痛教訓,親自作出批示:停止發掘一切帝王陵墓。
自此,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成為中央的一貫政策延續至今。
文/歷史茶坊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
喜歡本文的朋友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讚,歡迎轉發和留言!
挖掘明十三陵時發生的詭異事件,怪事接連不斷,至今仍舊無法解釋
上世紀五十年月中期,為體味開通十三陵的機密,也為了滿足獵奇心,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和郭沫若提出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就是發掘十三陵,可專家破耗了一年才翻開了定陵後便不敢繼續發掘,緣故緣由很複雜,但...
1955年,考古隊挖掘朱棣的陵墓,挖了三天之後,匆忙撤離
摘要:1955年,考古隊經過國家批准,對明十三陵中的長陵進行考古挖掘。工作人員在長陵進行了三天的挖掘之後,卻匆忙撤離了現場,直到今天朱棣的陵墓依舊完好無損!
國家為什麼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後果!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首選的對象是永樂皇帝的長陵。獲得批准之後...
郭沫若一意孤行發掘定陵,製造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昌平,是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是我國唯一一座被考古學家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於1956-1958年間被發掘。提出明代帝陵發掘計劃的,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等人。郭沫若...
十三陵中的定陵為何被第一個挖掘?萬曆皇帝:我給祖宗朱棣背了鍋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
國家為何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等人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後果!
中國的考古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在考古中,我們發掘出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但是有一場發掘活動很失敗,具體的說是非常失敗,堪稱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敗筆,那就是明十三陵的發掘活動。
古墓屍身被燒毀,國寶文物遭打碎!考古發掘的真實一幕
考古是文明的探索,文物是歷史的定格。我們在呼籲加強文保的今天,不妨隨我一同去回憶一段不堪的往事。這段往事我們先從介紹明定陵開始,該大墓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
挖掘萬曆皇帝的定陵,發現了一個秘密,也是考古史上的悲劇
半個世紀來,關於萬曆定陵發掘的是是非非,一直爭議不斷。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兩位皇后合葬的陵寢,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陵區,定陵的主人萬曆皇帝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
既不幸又幸運的明代陵墓,考古隊發掘3天被迫撤離,結局影響深遠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在距離北京昌平城區十餘公里處,有一座天壽山,大名鼎鼎的明十三陵就坐落於此。自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修建長陵起,直至崇禎皇帝朱由檢下葬為止,這座...
首座被挖掘考古的皇陵,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
北京的紫禁城始建於明朝皇帝朱棣時期,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一樣,朱棣在位時就修建了自己的陵寢,隨後明朝的十幾位皇帝都葬入了北京的北部山脈,人們稱為:明十三陵。
十三陵中那麼多黃帝陵 為何要先開啟定陵呢?原來藏著這個秘密!
萬曆皇帝定陵的挖掘工作可以說是考古史上的一次典型重大失誤。這次的挖掘工作與兩個人有著重要的關係,第一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專家吳晗先生(當年也是北京市的副市長)另一個就是時任中科院院長、著名的文...
北京有座明代古墓,棺蓋打開後洗刷墓主百年污點,發掘者結局悽慘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在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奇特的古代陵墓,一些讀者對陵墓的發掘工作充滿好奇,並想知道在其過程中是否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與定陵有...
定陵的挖掘是考古悲劇?郭沫若:至少我們知道了萬曆是個瘸子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句話,叫「死者為大」。在中國,由於五年多年的文化傳承,中國人對祖先更是充滿了崇敬之情。不管是誰,只要是動了別人的祖墳,在古代就會遭到滿門抄斬的刑罰。因此中國人也成為了對「身後事...
20世紀令人痛心的考古發掘,郭沫若製造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有一種考古的痛叫「明定陵考古發掘」,1956年,郭沫若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等人,力主發掘十三陵中的明長陵(成祖朱棣的陵墓),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的周口店遺址發掘開...
中國有一座帝陵,險些被考古挖掘,因找不到地宮入口而逃過一劫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因此後人稱他為永樂皇帝、永樂帝等。他早年受封為燕王,曾多次率軍北征,戰功赫赫,在北方軍隊里有著很高的影響。他同時在歷史上享有盛譽,文武雙全...
歷史上唯一公開發掘的皇陵,專家最早確定的目標不是它
北京市昌平西北十公里的天壽山麓,坐落著十三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寢,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樂皇帝的長陵開始,到崇禎皇帝的思陵截止,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為數眾多的陪葬...
中國埋葬皇帝最多、規模最大的三大皇家陵墓群
中國古代大小王朝上百,每代帝王死後都會修建大型帝王陵寢,大型帝陵自秦朝開始起,主要分布在陝西、河南、江蘇、浙江、北京和河北六省市,這六個省的帝王陵墓基本占了古代帝王陵寢的八成以上。但是古代不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