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明鐵佩古城歷史地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年6月,對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髮表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蹟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
在四年考古工作和學術研討的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亞考古隊參與的中烏合作明鐵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在2016年度取得突破性收穫。
獲得對城址空間全新認識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的「中烏絲綢之路考古與歷史學術研討會」,6月23日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等參加了開幕式。
王偉光對中烏合作考古學研究所取得的重要進展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同時也對這一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提出了要求和殷切期望。
在研討會上,中烏學者就絲綢之路歷史與考古方面的研究發表各自成果並展開熱烈討論。
2016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目的仍是以進一步探究和明確明鐵佩城址布局為中心,重點對作坊區、「西門」進行發掘,並對可能的外郭城進行勘探。
從9月6日到11月8日,進行了第五次發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資料,首次發現了明鐵佩遺址外郭城城牆,獲得對該城址空間範圍的全新認識。
同時在內城南部手工業作坊區的發掘,首次廓清了作坊的建築特點、文化內涵。
此外,內城西門遺址的發掘、外城東牆附近墓葬的發現和發掘等,都取得了重大學術突破。
首先,通過考古勘探和發掘,發現了明鐵佩古城外郭城。
考古隊在東、南、西、北城牆各勘探出一部分城牆,並在發現之後,試掘了外城東城牆。
外城東城牆保存較好,城牆兩側有伴生的文化層堆積。
外城四面城牆大體可以復原圍合,明鐵佩古城因此從500米×800米遺址擴大到約1300米×2100米的大型城址,成為公元前後費爾干納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古代城址。
這一發現,以確鑿的考古資料明確了明鐵佩古城外郭城的存在和範圍,不僅廓清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關於明鐵佩古城外城的種種推測和分歧,而且對於進一步明確明鐵佩古城的性質,以及其在費爾干納盆地乃至於整個中亞地區古代城市化進程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在內城南城牆內,發現並發掘了一處手工業作坊區遺蹟。
在此次發掘的400平方米範圍內,清理出土坯房址5間以上,房內有燒灶、大陶瓮、積石等遺蹟以及磨石、獸骨殘骸等遺物。
初步推測這是一處可能與皮革加工有關的、功能完備的作坊遺址。
在費爾干納盆地內,也曾發現過類似的大瓮遺蹟,但此次發掘,共清理出了14個大瓮,數量超過了先前發現的總和。
先前的發掘,關注點多集中在大瓮的發現上,較少關注與大瓮有關的其他遺蹟及建築的狀況。
而通過此次發掘,不僅明確了大瓮與其周邊的燒灶、積石、廢棄坑等相關遺蹟的共生關係,更為重要的是,發掘表明這些遺蹟分處5間房址內,明確了作坊遺址的建築分布與狀況,對這一作坊遺址的建築布局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極大地擴展了對這一作坊遺址以及明鐵佩古城文化內涵的認識。
再次,發現並發掘了明鐵佩古城內城西城門遺蹟。
西城門是明鐵佩城址目前所知的唯一一座城門,同時,西城門規模宏大,門址兩側有高大的塔樓形馬面設施,顯示了該城址具備的高水平防禦系統,以及在本地區同時期古城中具有較高的地位。
通過本年度的全面發掘,獲取了西城門區域地上、地下建築遺蹟的分布信息,為進一步保護和展示西城門遺址提供了全面、科學、客觀的考古資料。
此外,在外城東牆附近發現了一處墓葬區,並清理了其中一個完整的墓葬。
該墓葬人骨保存完整,出土的隨葬品豐富,包括4件陶器、1枚銅戒指、7顆玻璃珠。
保存完好的中古時期古墓葬,在費爾干納盆地十分少見。
此前,在2012年對城址北牆的解剖發掘中,曾在城牆堆積下發現有一座墓葬。
地層關係表明,該墓葬早於城牆而存在,這為確定城址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此次發現的墓葬和墓葬區,不僅進一步拓展了明鐵佩遺址的文化內涵;而且,該墓葬打破外城城牆,系在外城牆堆積上營建而成,這些豐富的隨葬品和出土的人骨,為進一步確定城牆廢棄年代下限提供了難能可貴的重要實例;同時,這些墓葬以及在城牆上、下建造墓葬的現象,也為進一步探究費爾干納盆地內的葬制、葬俗和古代文化的面貌和內涵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2016年秋季的重要考古發現清晰地表明:作為公元前後費爾干納盆地內面積最大的古城,明鐵佩古城不僅有功能完善的城牆、城門、馬面等城防設施,城內外也有規模宏大的大型建築和道路系統,還有建築格局清晰、功能完備的手工業作坊,而城外發現的墓葬區則進一步擴大了古城的文化內涵。
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將使得國際中亞考古學界重新認識明鐵佩遺址,重新定位明鐵佩古城在費爾干納盆地和古代中亞歷史上的地位。
為古老絲路增添新篇章
在超過2000年的友好交往歷史中,中烏兩國人民共同為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烏兩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雙方的友好交往不斷深化,雙方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合作對象。
在此基礎上,加強中烏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拓展雙方合作的內涵和廣度,不僅是當前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現實需要,更可為古老的絲綢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對明鐵佩遺址的合作發掘,是中國考古學者在境外開展的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項目之一,也是中國考古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開始。
在中烏兩國相關部門的關懷、指導和大力協助下,該項目正有序開展,並獲得了重要的學術收穫。
對明鐵佩遺址的合作發掘與研究是一項長期工作,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對該城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將著眼於長期、全方位、宏觀的視角。
因此,需要以明鐵佩城址的考古研究為中心,以該城址出土的大量有明確地層單位的出土遺物為基礎,參照已有的考古資料,建立該區域內古代文化的考古學譜系與編年;同時需要開展較大範圍的調查工作,對費爾干納地區的古代遺址進行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明確明鐵佩遺址在該區域古代歷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並進而研究費爾干納地區古代社會的城市化進程,全面推進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地區古代文化的研究。
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粟特人、阿拉伯人組成的商隊將東西方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在此轉運;東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流;絲綢之路由此通過,並向東西方延伸。
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烏茲別克斯坦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而明鐵佩遺址所處的費爾干納盆地,又是中亞地區在空間上距離中國最近的一個地理單元,自古以來與中國的聯繫非常密切,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
作為兩個文化交流組成部分的明鐵佩遺址的聯合考古發掘工作,中烏兩國的考古工作者繼承兩國延續2000餘年的友好交往歷史,必將為中烏兩國的交流和友誼,也為古老的絲綢之路增添新篇章。
特約記者 朱岩石 劉濤
夏商重邑——望京樓遺址
望京樓遺址(曾稱孟家溝遺址)北距鄭州商城約25千米,南距鄭韓故城約4千米。早在20世紀60年代,該遺址就出土過青銅器。據郝本性先生言,其中有一件大型青銅鉞,1972年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
元旦不遠遊,帶你到距離鄭州最近的城市探秘國寶遺址
滎陽位於鄭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歷史上,滎陽曾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社會賢達和仁人志士,戰國時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鄭虔、晚唐詩人李商隱,宋代的王博文父子等都出生於滎陽。元旦...
河南龍山文化中時代最早的重要城址——郝家台遺址
郝家台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項目和研究課題之一,對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歷史和考古研究價值。郝家台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城東石槽趙村東北的台地上,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河南龍山文化中...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下)
原題:風雨考古路 殷殷田野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匯報紀要(下)(接上)2016年度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的考古發掘 艾力江助理研究員對2016年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遺址...
新發現!4500年前,成都寶墩古城已有「一環路」還有「新區」
阡陌交通、溝渠縱橫,建造於4500多年前的寶墩古城,一直被認為掌握了解開三星堆之謎的「鑰匙」,然而,高規格的祭祀品「千呼萬喚不出來」,吸引著考古工作者「掘地三尺」。2016年10月至2017年5...
明鐵佩古城遺址摘得2016中國考古新發現「海外」獎項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施雨岑、屈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10日揭曉,其首次增設的「國外考古新發現」被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遺址摘得。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
歷時五年,連續八次,日照堯王城遺址考古發掘將逐步揭開神秘面紗
魯東南地區在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階段曾經非常發達,迄今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有莒縣陵陽河遺址、五蓮丹土遺址,日照的兩城鎮遺址和堯王城遺址,其中堯王城遺址是該地區的典型代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
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首設「海外」獎項
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首設「海外」獎項花落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遺址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社科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考古新發現10日在北京揭曉,首次設立的「國外考古...
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發布
2017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報告廳舉行。這項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的「中國考古新發現」已連續舉辦15年,通常公布本年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