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明的曙光——磁山文化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東約1公里處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東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6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磁山遺址共發掘灰坑468 個,發現其中88 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層厚為0.3 至2 米,有10 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近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中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不多見的。

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標本公諸於世之後,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極大重視。

以往認為粟起源於埃及、印度,磁山遺址粟的出土,提供了中國粟出土年代為最早的證據。

這一發現,把有關中國黃河流域植粟的記錄提前到距今7000 多年,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農業史中對植粟年代的認識。

在發掘的灰坑中,還發現兩座坑底部有樹籽堆積層,可辨認的有榛子、小葉朴和胡桃。

胡桃就是現今的核桃,以往認為核桃是漢代張騫通西域時傳入內地的,磁山遺址胡桃的出土,證實7000 多年前這一帶就有種植。

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包括獸類、鳥類、龜鱉類、魚類、蚌類5 大類、23 種。

家畜家禽有犬、豬和雞。

農業的發展,為人們飼養家禽提供了物質條件,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被人們食用後遺棄的多種動物骨骸,其中家雞、家豬、家犬的骨骸最引人注目。

在這裡發現的雞是已知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家雞,也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家雞。

比原來認為的世界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要早3300 多年。

家豬飼養是農業民族早期歷史的重要標誌之一,過去多認為最早的是西安半坡村、寶雞北首嶺等地發現的家豬骨骸,距今6000 年左右。

磁山文化遺址內家豬骨骸的發現,揭開了家豬的飼養史新的一頁,把我國家豬飼養的歷史,上溯了1000 多年,即距今約7400 年。

磁山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工製作,用泥條盤築法和捏塑法製成,以素麵為主。

這些陶器火候低,陶質粗糙,造型簡單,器形不規整,器壁較厚,以夾砂陶為主。

顏色有紅、褐和灰褐3種。

據出土紅陶樣品的測定,燒成溫度為 700℃~ 930℃。

器表多素麵,紋飾以淺細繩紋為主,還有編織紋、附加堆紋、剔刺紋等。

器形以陶支架、陶盂最有代表性。

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盤、磨棒、斧、鏟、鑿、錛、鐮等,其中磨盤和磨棒是糧食加工工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在磁山遺址中發現了一塊古玉石,年齡在10300 年,為白色石英石質,質地純凈,呈半透明狀,長65 毫米,寬27 毫米,高16 毫米,各面經過磨製,比較規整,名稱和用途不詳。

更為珍貴的是,這塊玉石上還殘留有一些黃、褐色的附著物,疑為入土時有機物殘留。

這塊玉石出土的位置位於磁山遺址1 號窖穴的底部,經中科院、農科院採樣隊員認定,屬磁山文化一期地層。

磁山遺址出土的萬年古玉,為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古玉石,中國玉文化史被推前約2000 年。

另外在遺址還發現了兩座房基址,房子分為橢圓形和圓形兩種,半地穴,深約1.2 米,長3 米,寬2 米。

前有一坡道或台階。

房內堆積很多,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在7300 年前這一帶即編制葦席,由此也可想像葦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

從磁山遺址出土的標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 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東麓一帶就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脫離了農業經濟的初始階段,有相當一部分人已從事專項手工勞動,原始手工業已成為原始農業、漁獵、採集生產及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磁山文化遺址的豐富內涵,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鏈環。

這處新石器文化遺址,按照以往用首次發現地命名的慣例,稱為「磁山文化」。

1982 年,磁山文化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 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山文化博物館占地100 余畝,坐南朝北,外觀具有中國傳統民居風格的建築群。

展廳55 米×13 米,由中部序廳和兩側主展廳組成,並配有聲、光、電現代高科技手段,再現了7000 多年前磁山先民生活、生產情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滕州歷史: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於官橋鎮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區約28公里。遺址地處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三面臨水,這裡是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相對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遺址東西長500多米,...

內蒙古新發現一處哈民文化遺址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13日專電(記者勿日汗)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遼市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根據遺址房屋形制、出土遺物特點推斷,這個遺址屬於哈民文化遺存。哈民文化是一種新的考古學...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

磁山文化寫進中小學教科書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中小學教科書九年進行一次完善修訂,2012年是中小學教科書的修訂年,小學、初中、高中歷史教科書沒有把磁山文化的具體文化內涵載入其中。武安市人民政府於7月16日正式向教育部申請...

磁山丨中華文明源

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十四萬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兩個文化層。它的年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測定的數據距今約8000年,後經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地質研究所用植矽體方法學對磁山文化層年代...

中華文明探源--磁山文化

長城網2月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7公里磁山鎮磁山村東1公里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系1972年發現,同年進行調查試掘。自1976年至1998年的20餘年間...

武安縣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位於武安縣磁山村東南約一公里的台地上,南鄰洺河。主要遺蹟有房址2座,灰坑474個,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等2000件,遺物中以陶支架和石磨盤最具特點。石器中有打制石器,打磨兼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