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寫進中小學教科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

中小學教科書九年進行一次完善修訂,2012年是中小學教科書的修訂年,小學、初中、高中歷史教科書沒有把磁山文化的具體文化內涵載入其中。

武安市人民政府於7月16日正式向教育部申請關於建議將磁山文化歷史意義列入中小學教科書,呼籲教育部課程編寫委員會、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專家,把磁山文化寫進小學、初中、高中歷史教科書,讓全國廣大青少年深入學習了解中華民族這段光輝燦爛的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科書是傳播中華文化、悠久歷史、重大歷史事件等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載體。

因搞磁山文化研究深入到北京、石家莊、邯鄲等地區新華書店查找關於磁山文化歷史資料,發現高等師範教材《中國古代史》、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織編寫中學教師進修高等師範本科(專科起點)教材《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飲食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新石器時代考古》、大學歷史論文讀本系列《考古學讀本》等一系列教科書, 上面有系統完善的對磁山文化的記載。

中小學教科書沒有把磁山文化寫進其中,中小學教科書上面有對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歷史文化的記載。

特別是河姆渡文化是南方水稻文化體系記載,而北方旱作農業磁山文化體系沒有記錄其中,這是對中國農業起源沒有系統完善的記載和論述。

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揭示了8000多年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後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國新石器文化遺存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和鏈條,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在我國新石器考古學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堪稱我國近代以來考古史上的重要發現之一。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太行山東簏,武安市南17公里磁山二街台地上。

東依鼓山,西鄰磁山鐵礦,南傍洺河,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

發掘中發現房址、灰坑、糧窖,共出土文物5000餘件,其中有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

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腳在造型上達到了審美和使用的統一;粟黍的出土,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從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雞的飼養,核桃的栽培,黍的種植堪稱世界之最,被專家評定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國各地其它歷史文化資源無可替代的奇特性。

據出土的兩件木炭標本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碳-14測定,磁山文化遺址的年代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磁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不僅表明8000多年前磁山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而且把我國黃河流域種植粟的年代提前到8000多年的歷史。

磁山文化在中國農業文明史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發現的大量糧食窖穴證實,磁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穀子最早種植地,也是黍的最早起源地。

在中國歷史上,以谷作為核心的北方農業文明與以稻作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文明,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兩大區域。

從這個意義上說,磁山文化開啟了中國谷作文化的先河,奠定了谷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北方谷作文明當之無愧的發祥地。

磁山文化還極大地改寫了世界農業發展史,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和種植核桃的國家,推翻了家雞飼養起源於印度的成說,修正了張騫出使西域引進核桃的定論。

可以這樣說,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的嶄新一頁。

磁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東方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的精髓。

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精彩紛呈、蔚為壯觀,這是武安人民對世界的卓越貢獻。

磁山文化遺址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課題組2007、2008、2009三年在磁山文化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取樣等一系列科研工作,對不同細胞層的植矽體分析,明確了區分鑑定黍、粟植矽體的5種鑑定標準,在考古遺址黍、粟樣品的鑑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以及利用這種新的鑑定方法對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遺址植物遺存的科研成果,該項研究把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的時間擴展到10300年以前,說明磁山遺址不僅是"黍"的起源地,更是世界"粟"的發祥地。

該課題組利用上述新方法,通過對河北磁山遺址5個窖穴46個灰化樣品和1個磁山博物館館藏灰化樣品植矽體的系統分析、和不同實驗室9個碳14年代學測定,發現距今約10300—8700年前,磁山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是黍,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

2009年2月12日和4月21日,《PLoS ONE》(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和《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先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研究員課題組的兩篇重要論文,分別報導了植矽體方法學在黍、粟灰化農作物鑑定上的突破,以及利用這種新的鑑定方法對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遺址植物遺存的研究成果,使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研究獲得了重大進展。

★編輯:曲樑

更多精品內容,歡迎閱讀文字友情微信公眾平台(微信ID:wenziyouqing)。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匯聚天下文友,傳遞文字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玉蟾岩,「蛤蟆洞」

玉蟾岩遺址,位於湖南道州壽雁鎮玉蟾岩,俗稱「蛤蟆洞」,又被譽為「天下谷源、人間陶本」。洞穴西北方向有個開口,洞口有石刻「玉蟾岩」。

原來古人這麼早就喜歡喝酒,看看古人的酒具

我國酒的歷史悠久,近幾年出土的文物和有關史料可資佐證。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據考古學證實,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我國已開始釀...

賈湖遺址正式載入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

2016年7月,舞陽縣賈湖遺址正式載入教育部審定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這是賈湖遺址有關重大考古學術發現在普及教育方面的取得的重大突破。 賈湖遺址位於...

邯鄲考古發掘之五

考古遺址發掘方面 1973年冬,市文物部門對武安磁山遺址進行試掘。1974年7月至次年4月,省、市文物部門聯合對磁縣下七垣遺址進行發掘,發現先商至商代早、中、晚四期遺存,並清理商代墓葬23座,學...

中華文明探源--磁山文化

長城網2月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7公里磁山鎮磁山村東1公里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系1972年發現,同年進行調查試掘。自1976年至1998年的20餘年間...

圖書誤解「磁山文化」的辨證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20世紀70年代在武安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揭示了一萬多年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填補了我國新石...

磁山丨中華文明源

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十四萬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兩個文化層。它的年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測定的數據距今約8000年,後經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地質研究所用植矽體方法學對磁山文化層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