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普然:文化產業鑒典——傳承文明 其命維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文明坐擁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資源,面對當今世界經濟的變革浪潮,如火如荼的全球文化娛樂市場,中國文化產業人當如何將中華文化的優質資源轉化為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興盛繁榮,進而推動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張普然先生是一位從事歷史文化產業十餘年的資深專業人士,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者,文化產業的「智造者」。

他主張:當以「在創新中傳承」為核心,秉承「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的雙輪驅動思路,把握「資源驅動型、政策驅動型、市場驅動型」三種引導路徑,遵循「歷史成為資源—文化帶動產業—科技提升服務—旅遊復興文明」的四步文明復興模式,善用「謀(頂層設計)—術(戰術方法)—孵(孕育項目)—策(把握政策)—形(產品形態)」的文化產業項目五行理論,熟悉文化產業的六大體系,吃透文化企業的五層界別,領悟文化IP和「水性哲學」的妙諦,從而做好文化產業項目、做大做強文化企業、繁榮中國的文化產業架構。

張普然先生說,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前進,文化事業的重要性無限凸顯。

重塑民族精神,重拾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正意氣風發地走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上。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反覆強調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五千年中華文明,基因密碼生財富。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作為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古代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綿延五千餘年至今未曾有遭遇過重大斷裂,這堪稱人類文明演化歷程中驚人的奇蹟。

與中華文明並稱為四大古文明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早已消逝在歷史的煙波之中,今天的這些文明曾經所在的地區被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所承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民族問題與文明矛盾。

中國則不然。

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強入盛,經歷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宏觀進化。

而在微觀層面上,不同時代的人文風貌又共同構築起這個文明縱橫交錯的血脈。

這是一個曾經縱橫寰宇的強大文明,有著優質的文明基因與傳承記憶,在文明演進之路上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其數量和質量而且完整性是前所未有的;這也是一個曾經歷經磨難的文明,它曾經歷幾度興衰更替,也曾面臨外族入侵的沉重壓力,但在它的骨子裡始終存留著「國可亡,朝可更,民族基因不可斷」的強韌印記,這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印記,更是中華民族奉獻給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這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密碼。

如何有效地開發利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文化寶藏,將其轉換成為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價值的文化產業?如何有效地傳承文明精髓,並細化為具體的商業模式?面對這些問題,今天的我們如何回應與解讀?又如何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將我們的文明更好地傳承與發揚?這既是我們新一代文化產業人的歷史使命,也是一直困擾著我們每一個工作者的難題。

尤其是一些國寶級別的大遺址,一直以來都是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燙手山芋」——由於文物法的限制,他們對這些文化遺址想動不敢動,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動,而閒置著又覺得可惜。

究竟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利用好祖先留下的歷史遺產,使它們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滿足人們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的優質文化產品?這恐怕是很多坐擁歷史文化遺址的地方政府都共同面臨的課題與挑戰。

不僅以「傳承」為重點,更要以「創新」為方法。

張普然先生說,長久以來,他一直進行著這樣的思考:保護與利用大遺址這個課題,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必須吸納不同行業的思路,創造出能夠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的保護開發理念。

對待大遺址,不能只談保護不談利用,更不能只談利用不談保護。

保護與利用,這兩者相得益彰互補所缺,如果只是一味地保護,不讓世人所見,不為世界所知,那樣的保護還有什麼意義呢?大遺址的文化價值沒有與世人的感受接軌,這束之高閣的文明遺產只會消亡地越來越快。

留下遺址忘記文化,必將失去遺址的意義。

反之,如果不以保護大遺址為前提,過度地開發,乃至破壞各種文明遺蹟遺產,要不了多久,文明遺產就會喪失殆盡,留給人間的只有無盡的悔恨和追思。

因此,「傳承中華文化,復興華夏文明」不僅始終要以「傳承」為重點,更要以「創新」為方法。

文化遺產的精髓和意義不僅僅是遺產本身,而是依託於其具象形態所傳達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訴求。

單純地從遺產本體入手,是很難傳承文化內涵的。

實際上,中國古代文明中的至高哲學內涵已經對我們進行了啟示:在《易經》中,中國古代哲學對世間萬物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方法,並建立了完善的發展理論模型,即所謂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一種動態發展和不斷衍生的「生長體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被推崇的「萬物生長」模式。

應用到如今的文化產業中來,《易經》的思維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挖掘創新的發展模式,並解析文化內涵與產業形態之間的聯繫。

所謂「太極」,就是中華文明核心的文化內涵;所謂「生兩儀」,則是「文化非物質資源(文化資源)」與「文化物質載體(文化遺產)」兩者的有機結合,資源與載體一虛一實,通過文化內涵反映文化載體,通過文化載體支持文化內涵,滾動螺旋發展。

把文化軟實力轉化成文化硬實力,把文化硬實力再轉化成文化軟實力,這樣一來一往,一收一放,就能出打造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路,實現社會與經濟的雙重回報。

這樣的虛實結合,互為推動力,並通過以虛養實,螺旋滾動發展,越做越大,越做越實,最終成為形神兼備的文化遺產發展新模式。

而只有依託文化遺產,又不完全依賴文化遺產,才能擺脫傳統發展模式中對物質的依賴。

並且,在此過程中,將「網際網路+」的思維模式融合其中,從線下做到線上提高產業發展的生命力,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

基於這樣的思路,張普然先生提出了「傳承中華文明,復興華夏文明」的新模式:歷史成為資源+文化帶動產業+科技提升服務+旅遊復興文明的歷史文化旅遊的全新商業模式。

歷史成為資源

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不是文化產業強國。

美國是文化資源弱國,卻是文化產業強國。

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當做金礦、銀礦,不僅僅是將它們看做是豐富文化資源,更應該將它們看做經濟資源。

金礦銀礦沒有經過提煉、萃取、冶煉等工序,礦石便始終是礦石,無法成為真金白銀,也就沒有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如何挖掘、開發和利用好我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既是文化產業從業者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文化帶動產業

美國的迪士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產業企業,每年的文化產業產值多達千億美元。

迪士尼利用全世界的文化資源製造快樂文化產業,並將其帶給全球消費者,讓更多的人們感受他的文化產品的同時得到巨額的收入。

由此可見,文化工作者要有產業的全局觀,一種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梳理是艱苦和繁瑣的,因此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多種文化產業全局意識,在開發一項文化資源時,切忌以單薄的單一產品問世就虎頭蛇尾地寥寥收場。

要帶動相關的系列文化產品,使得文化產品豐富起來,讓人民群眾文化娛樂感受逐步加深的同時,增強文化娛樂產品的消費意識,促進文化產品銷售的增長,這樣就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產出。

科技提升服務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科技是活態文化資源、復興中華歷史文化文明的最佳手段。

虛擬現實技術、混合現實技術、人機互動技術、極光互動技術、三維全息技術等等,都是活態文化資源的最佳實現措施。

同時,「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出現,使得我們可以通過文化與科技的全面結合,讓文化資源實現數字化、傳媒化、延伸化、永續保存化。

我們作為文化產業從業者,一定要為我們的中華文明插上科技的翅膀,從而推動它遠播四海。

旅遊復興文明

文化遺產作為旅遊景區是傳承歷史文化最有利的載體,對復興文明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對重塑民族信仰有著重要的支持作用。

現在大多數文化遺產已經開放成立景區,但是多為粗放型的觀光型景區,如:古陵墓、古都城、古鎮寨、古寺廟等等。

如何將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細節做好,是接下來一個階段的重要課題。

通過對文化遺產對應的歷史文化基因與記憶的充分挖掘與萃取,將文化產業發展模態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使遊客身在其中,心有所感,能夠以更加真切的方式觸摸文明印記,感悟古老的中華文明一脈相傳的文化內涵。

如此,則文化產業與文明復興相得益彰,遊客也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張普然先生主編的《國脈—漢文明探源工程》的橫空出世,為探索中國歷史文化產業的新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歷史文化產業發展與其他國家不同,其歷史遺蹟之多,年代之遠,非同小可。

然而,雖然中華歷史文化內涵可開發的內容十分豐富,卻也受限頗多。

文物保護、土地開發限制、可傳承性等因素,讓很多有價值的歷史遺蹟躲在角落裡酣睡,不為世人所知。

他說「如何在保護他們的基礎上挖掘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是我在製作《國脈》時同步思考的課題,也希望這樣的思考能夠成為探索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新視角。

張普然先生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卓然於世,令華夏子孫倍感驕傲。

中華民族擁有逾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是世界上絕對的文化資源大國,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是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前提,是實現民族復興夢的良好素材,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國家對於全民文化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習近平主席更是在各項會議上多次強調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並提出「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把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講話。

足可見當下,國家正以舉國之力開展文化建設。

放眼世界,當代全球社會正面臨著國際安全、環境污染、資源短缺、氣候變化、人口爆炸、糧食安全、網絡攻擊、跨國犯罪等一系列發展難題,迫切需要構建新的和諧國際秩序,創立新的普世價值觀。

為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大 論壇上倡議世界各國攜手共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期待推動和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這一宏大國際背景下,對外輸出中華文明的優秀成份,同樣具有重大的社會政治意義和經濟價值。

回顧歷史,我們感慨萬千;立足當下,我們展望未來。

我們傳承文明,我們其命維新——文明復興之路漫漫久遠,吾輩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必將始終上下求索,為天地立心正氣浩蕩,為生民立命寵辱皆忘,為往聖繼絕學智慧未央,為萬世開太平人類無疆。

張普然先生簡介

張普然先生,中國文化文明產業復興者。

現任中國復興文明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民生偉業(北京)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西安復興文明藝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安帝陵旅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四川宋詞演義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國家發改委文化遺產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西北大學歷史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美國國際文化科學院院士、中國文明促進會會長、中國文明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武則天研究會研究員等職務。

多年來,張普然先生在影視紀錄片的拍攝中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親自執導了CCTV10《探索·發現》大型編年體史詩動畫紀錄片《帝陵》、60集大型歷史文化系列故事片《宋詞演義》、中央財政部、文化部專項項目大型光影全息展演《絲路花雨》,也是大型新媒體創意展演國際紀錄片《絲路大遺址》的總策劃、總製片、總導演。

張普然先生多年擔任國家各部委、省市廳局相關部門的各重大項目負責人。

其中擔任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文化資源數字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項目、「研究城市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技術研發」項目、「城市數字文化資源及應用示範建設」項目 、「地區文化資源數字化應用示範」項目、「西安文化資源數字化與旅遊電子商務協同服務平台」項目、陝西省科技廳科技統籌創新工程「數字內容版權保護、集成、存儲、分發及傳輸技術研發應用與新業態發展—《微時間》」項目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盛唐文化全息虛擬成像協同實景展示系統技術集成及應用」項目、國家出版總署「原動力」中國原創動畫出版扶持計劃項目 、甘肅省科技廳重大專項《復現大遺址》項目、西安市科技計劃「實景物體+真人演員+數字三維三度空間要素數字定點跟蹤匹配融匯技術在新數字影視傳媒產業化應用」項目、國家旅遊總局《數字新媒體智慧旅遊服務平台》項目、文化部創新工程《數字色彩標準化研究》項目、陝西省科技廳《大型全景唐墓壁畫數字化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絲路花雨》實景與數字空間擴展演藝系統及應用示範」等眾多項目的負責人與重要主持人之一。

「為天地立心正氣浩蕩,為生民立命寵辱皆忘,為往聖繼絕學智慧未央,為萬世開太平人類無疆。

復興文明人一直在努力!」

——張普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蹟遺址就是歷史文化的基因庫

2016年4月18日,不僅僅是個普通的周一,更是國際古蹟遺址日。我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是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2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達7000餘處。古遺蹟是歷史的遺...

廟底溝:中國文明從這裡走出

2015-04-01 00:59 經濟參考報 顯示圖片如果說仰韶文化的發現,讓世界震驚於中華大地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的話,那麼廟底溝類型的發現,更讓人領略了其神奇的一面。只是紅黑白黃色的簡單組合...

黃河學:黃河文明研究的創造性轉化

關愛和(河南大學黃河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在努力躋身於世界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前沿的同時,都應該擔負起傳承與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責任。在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我們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