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類學大師,生活在北京的「番薯人」,學界泰斗張光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人可能一聽到考古時,可能會提起一時的興趣,覺得很神秘並且大有可為,但是興趣都只是一時,很少有人能夠將其作為一種事業,當然這也與考古自身的學科屬性有關,決定了它不會有大規模的人員從屬。
所以一般人提起考古,很難理解它的真意,畢竟這離現實中很多人的生活相距太遠,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見過一次考古挖掘,但幾乎所有人都是考古成果的受益者。
中國歷史上「考古」一詞出現的時間很早,北宋時期學者呂大臨就曾經著《考古圖》,但是當時的「考古」僅僅是對一些青銅器或者石刻物的收集與整理,與後世系統的考古學有很大的區別。
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存的文明古國,龐大的地上地下文物為我國考古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就決定了我國必然在考古學上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
近百年來,我國考古事業的發展也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一位位優秀的史學考古工作者在考古事業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完善了我國的考古系統。
一些著名工程的開展,如殷墟的發掘、北京人遺址的發掘,以及各種大墓的挖掘,使得我國昔日豐富的文化內涵得以重建天日,不同於一些盜墓分子的不法行為,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探索我國歷史進程中付出了艱辛努力。
在考古學中,有這樣一位學者,極力推動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他就是張光直。
作為一名台灣籍學者,他16歲之前的生活卻是在北京,也是在北京度過了自己有意義的童年,北京豐富的文物遺存與建築使得他從小對這些古文明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投身於史學建設奠定了基礎,即使後來的回到台灣,他還是對在北京的這段生活年年不忘,這也決定了他後來的一系列行為的發展。
至於所謂的「番薯人」,則是因為台灣的形狀類似於一個白薯,所以台灣人就習慣自嘲自己為「番薯人」,但張光直這個生活在北京的「番薯人」自然不同於那些傳統的台灣人。
他的幼年時期,正好趕上了我國文化界的劇烈變革,新文化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是很早就進入了他的思想之中,對他後來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張光直先生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史前考古,在學術上的貢獻可謂碩果纍纍。
他在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中國文明起源的特點,中國文明的地位問題和史前時代東南沿海文化與台灣文化的關係幾個問題的闡述中頗有建樹。
同時他也是一位史學的「架橋人」,將中國的考古成果帶到了世界,同時也將西方的史學理論與方法傳到了中國,對於史學考古整體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同時,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他曾多次聯繫大陸地區的學者,幫助他們了解世界史學的發展進程,進而推動了大陸地區的史學進程。
2001年,這位著名的史學考古工作者在美國逝世,就好比偉人的貢獻永遠不會過時,張光直先生的一些史學方法與成果對於我們現在的史學研究仍然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管怎樣,他也是我國史前考古研究不可跳過的人物。
韓建業: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編者按: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影響的研究成果,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項研究成果獎(金鼎獎)。誠然,在大眾眼裡考古學家的工作略微...
張光直:考古學領域最後的巨人
內容摘要:作為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考古學界最富國際聲譽的學者(曾任哈佛大學人類學主任,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光直先生這些作品大多寫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在八十年代以來便陸續...
700位大咖聯合發布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鄭州共識》
映象網快訊(記者 何葉)為期三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順利完成各項議題,本次大會以史無前例的規模以及學術規格,成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會議上,700位大咖聯合發布了《...
張光直:要是青年考古工作者問我有何指示
編者按:1993年《中國文物報》刊登了一篇張光直先生給青年考古工作者的建議,25多年過去,再次讀來依然感受很深,這位考古大家給年輕人的建議是那麼簡單而又深刻。
科學引導公眾對考古的興趣——訪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
□本報記者溫小娟8月22日,首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式上迎來了中國考古界的一位重量級嘉賓——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王巍。他戴著一副眼鏡,說話條理清晰,一派溫文爾雅的學者風範。「去年5...
「夏」問題: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公元前2000年,古史傳說中夏王朝的開始。作為夏商周三代之始,它標誌著家天下的開始;作為一個缺乏直接文字證據的時代,它目前仍存在於後世...
宿白留下的考古學之思
【新聞隨筆】2月1日,著名考古學家、傑出的考古學教育家宿白先生逝世。海內外各界人士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對先生的哀悼和敬意。宿白先生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開創者和大成者。他以...
中國考古走出去 在國際舞台上講好故事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中國考古要有世界視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地說了這句話。這種世界視野,是一種關注世界文化發展、並願意作出貢獻的責任感...
張光直先生還和我們在一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商宋文化震古爍今。為了紀念中美聯合考古隊和張光直在豫東商丘考古發現宋國故城20周年,來自國際、國內的數十名夏商考古學研究、殷商歷史學研究等方面的頂尖專家學者齊聚商丘。 一場空前...
滿天星斗決定了中華文明
桃芒「在中國考古、歷史工作者頭腦中,曾長期縈繞著兩個怪圈。之一是根深蒂固的中華大一統舊觀念;之二是把社會發展史當作全部歷史。」1994年,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為他的《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大作...
西安楊官寨遺址考古的文化學再解讀(上)
內容摘要:【摘要】只有考古出土物上明確標著黃帝時期「字樣」「圖樣」,或可通過別的旁證確認其為黃帝時期物件.否則,把西安楊官寨遺址與黃帝時期掛鈎就是一種「比附」,這種看法並不科學,它至少不了解哥德...
追溯考古學與殷墟的淵源
記者:近年來中國考古學取得了哪些有重大意義的成果?唐際根:近些年,中國考古學在史前和各歷史時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來,史前時期的重要發現相當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後的...
郭大順《追尋五帝》——仰韶文化新認識之華族源起(十四)
花卉與華族(一)社會變革時期,是人群組合和重組的頻繁時期,也是文化創造和再創造時期,視花卉為神聖並以花卉作為群體的標誌和名稱,就是仰韶人群在組合和重組過程中出現的優生支系——廟底溝類型人們的一項...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
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王思北 馮 源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
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良渚文化在近年出鏡率頗高。這一距今5300~4300年的考古學文化,曾經在今天的蘇南、上海、浙北地區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不斷刷新著我們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認識。在5月15、16日評選出的「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