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我大天朝五千年的歷史要縮水十分之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世紀60年代初,李濟在台灣「中研院」史語所做破損銅器粘合試驗

引言:

他是20世紀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他領導的考古工作,讓撲朔迷離的殷商文明成為信史;他一生的牽掛在中原腹地,後半生卻只能與之隔海相望。

他有一個夢想。

99年前,有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在「自撰簡歷」中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看世界,要做點什麼呢?

他說:如果有機會,

「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

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

那一年,他22歲,即將去哈佛攻讀人類學。

後來,他果真去「刨墳掘墓尋古蹟」了,

只不過並沒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

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東。

1926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

他成為第一位挖掘考古遺址的中國學者

1930年主持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

他讓龍山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遠古歷史的標誌性術語,

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詳。

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他卻是聞所未聞。

左起:董作賓、李濟、傅斯年、梁思永1931年在安陽小屯考古時合影

1928年至1937年,

他主持了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發掘,

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

並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

直至今日,它依舊被視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大的發掘之一。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名字——李濟

李濟

我們關於商代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濟給我們劃定的。

他領導的安陽發掘,

對20世紀整個下半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夏鼐、

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高去尋在內的中國考古學界領袖人物,

都是在安陽接受的考古學訓練。

1953年前後李濟與張光直合影

已故的考古人類學大家張光直以台灣中研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的權威身份,

曾對自己的導師李濟做過評價:

近60年的歲月里,一開始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

隨後又作為中國考古學掌門人,

他的學術思想一直在中國考古這門學問的發展中占據支配地位

如果不將張光直所說的「中國學界」縮小為台灣學界,

那麼他的判斷顯然過於樂觀了。

李濟在1948年年底隨史語所遷台,

這一選擇很難以優劣論,

但其所造成的尷尬局面卻是顯而易見的。

1959年,以《考古》雜誌為代表的大陸考古學界對李濟發起了猛烈的「圍剿」。

李濟的兒子李光謨甚至還收藏了當年的一期《考古》,

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濟。

此後,和許多政治上選擇錯誤的著名學者一樣,

這個名字逐漸消逝在我們的閱讀視野中。

不知道李濟對於此種「圍剿」的反應如何,

但他曾對1949年後大陸的考古發掘報告提出過嚴厲的批評,

認為其中缺乏實際材料,充滿了政治術語,

對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內容居然都號稱「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貫的標準,這些根本都夠不上考古學。

李光謨對記者感嘆道。

據說,直到後來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報告出來以後,

李濟對大陸考古學的印象才有所改變,

他自己的文章中也開始引用大陸學界的資料。

李濟去世後,留給李光謨一筆遺產,

李光謨提出捐贈一部分設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

當時社科院考古所本來已經同意了,

但經「請示」後,此事卻不了了之。

李光謨聽說,有領導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會上講:

不能以一個1949年離開大陸的人的名義來設立獎學金。

那是80年代,本來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個考古獎學金,

但直到2011年,「李濟考古獎學金」才正式設立。

兒子眼中,李濟相當固執,總是直道而行,不知道拐彎。

李濟去世後,人們回憶:

「他是一個被上級、同僚、晚輩、學生害怕的人,

但他對待真心為學的人則給予最大的幫助。

其實豈止「害怕」,

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簡直就是可惡。

台灣名人李敖就曾寫過文章,

稱李濟為「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李濟因固執而獲罪為「學閥」,

但饒是刻薄如李敖,

也從不否認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濟人生最輝煌的一頁是在殷墟,

此後,考古學家和他發掘的遺址天各一方,

路途迢迢。

身不能回大陸的李濟,

晚年心中是否牽掛殷墟?

隔海相望殷墟,

心中是怎樣一番滋味?

這些問題,由於長期的兩岸阻隔,

甚至連李光謨也無法回答,

但他說:1977年,李濟生前最後一本著作是《安陽》

1960年代,李濟在台北溫州街家中

——全文完——

本文摘自徐百柯《民國風度》一書,文字稍有改動。

本期編輯:璇璣、雅魯藏布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不是挖寶—這位專家說的對

殷墟的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西北郊小屯。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的發祥地。50餘座宮殿、宗廟遺址,宏偉壯觀,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玉石器等珍貴文物。據考古...

歷經半個世紀的考古學報告

考古學家梁思永從美國哈佛大學學成歸國後,加入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組,相繼參加了齊齊哈爾昂昂溪五福遺址、查不干廟、林西、雙井、陳家營子、濟南章丘城子崖等遺址的調查,並於1935年全面主持殷墟侯家莊西...

殷墟:中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

編者按:2017年6月10日,是我國的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祖國的悠久歷史與壯麗山河,為今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這既是今天我們建構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題材。對...

李濟考古學方法論中的史學特徵

內容摘要:【摘要】<正>目次一中國人類學家的可能貢獻:語言與比較二作為"比較法"基礎的"歷史法":小範圍與細節發掘三"歷史法"對"比較法"的單向制約:器物分類有"邏輯"四回應批評.討論器物"功...

李濟:中國第一位現代考古學家

作者 孫瑩瑩他與徐志摩是性情不同但友誼深厚的同窗好友;他年紀輕輕便與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共事;國難之時他與傅斯年等人在李莊同舟共濟。這個被張光直稱作「中國考古學之父」的人物,就是我國第一位現代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