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鬼節的傳說及鬼節禁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農曆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

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

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

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

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

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

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

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

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

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

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

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鬼節是哪一天?第一種說法:每年農曆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

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後來得到釋迦幫助。

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

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曆7月 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種說法: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

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三大鬼節: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據各地風俗,有的地方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有的地方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十月初一。

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曆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七月十四/十五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曆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

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

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

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

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

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

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放焰口";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善良的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

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

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

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

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

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

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

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

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

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

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

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

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

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

"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

"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

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

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

"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

"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

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

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

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

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

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

秦文公令人追殺。

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

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

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

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鬼節和鬼文化漢語中用「鬼」組成的詞如「鬼雄、鬼魅、鬼才」之類舉不勝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無法搜集窮盡。

我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

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後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並不是現在的意義。

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後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後所變之物。

《禮記 祭義》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禮記 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

」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後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才是鬼。

我國第一部辭書《說文》中解釋的「鬼,人所歸為鬼」就是現在的含義。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後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凶神惡煞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禮儀年輕漂亮的女鬼,讀了《聊齋》之後,不但不覺得鬼可怕,反而覺得十分可愛。

  • 先生更多美文,請訂閱頭條號:百草園書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今日中元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我國的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

七月十五將至,盤點中國傳統的四大鬼節

我國有些地區有三大鬼節和四大鬼節的說法。三大鬼節一般指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而四大鬼節則多了一個上巳節。上巳節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歷史悠久,周代便有。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

7月半鬼節的由來

中國七月半鬼節傳說:目連救母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

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今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人們習俗上稱之為「七月半」、「鬼節」。說到「鬼」,你是否已感覺後背發涼了?這個鬼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其背後講述了怎樣的故事?讓我們共同走近這...

中元節燒的叫什麼

中元節燒的紙是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陰間的錢。為了表示對死者的追悼,人們常常燒紙錢送給亡靈。傳說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很多已經逝去的先人會走出鬼域回家一趟,看看家裡現在怎麼樣了。去收些錢帶到下面去...

今天是「鬼節」,這些事情千萬別做

民間傳說,在農曆七月十四的午夜,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是鬼門打開到關上的時間;這段時間所有的「鬼魂」都可以自由出入。而且這段時間農作物已經成熟,按照民間的慣例要祭祖,祖先們就可以享受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