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畫之心——多維度中的墓葬圖像」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9月25日,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第三期)」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院、成都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學者、師生共6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本期沙龍主題為「觀畫之心——多維度中的墓葬圖像」,旨在從多學科的角度考察古代墓葬圖像,進而從多個層面討論其中反映出的中國古代的政治、社會、文化、藝術以及宗教信仰等問題。

本期沙龍延續此前的方式,五位學者先做專題報告,在場師生緊接著圍繞報告內容展開討論。

活動分為上午、下午兩個半場,共持續約8個小時。

活動一開始,沙龍召集者和主持人王煜副教授首先就本期沙龍主題和青年學者的學術活動情況進行了介紹和說明,並展望了沙龍未來發展的方向。

他認為,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整個考古學研究還不好講,但對圖像的研究顯然已經由歸納、分類進入了闡釋、整合的階段。

我們如何在新形勢下打開局面,如何更好地利用圖像資源來探討歷史問題是我們學界必須思考的問題,這便是本次沙龍的一個背景。

如果說歸納必然導致一元結果,闡釋則指向多元可能。

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從各個維度對墓葬圖像已有了較多的闡釋,我們不僅要包容這種多元,更要積極參與到多元化當中,不同學科、不同學派之間應該形成互相欣賞、互相借鑑的良好風氣。

也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自己是有主體性的,在此基礎上接納其他學科和維度的研究來開闊的自己眼界。

現今我們對於物質文化的解讀十分豐富,但是精神文化——即「心」這一層面的考察是有必要的,對於墓葬圖像來說,「心」可以包括匠心,常人之心,私心、「公心」和「畫心」等等,考察這些「心」需要我們從不同學科和維度來開展。

接下來,王煜副教授對沙龍未來發展的方向做出說明。

他認為,自從去年四川大學的歷史考古青年論壇舉辦以來,在青年學界形成了一種新風氣。

這種風氣促進了青年學界的活躍性並加強了青年學者間的交流,但從學術研究上來講,還很難說是一種很好的風氣,所以我們有責任進一步將此種風氣引向推動學術新發展的方向上來,因此我們接著舉辦青年沙龍。

沙龍已成功舉辦三期,得到了學界普遍的關注,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我們已經做出了一個品牌,一定要再接再厲,逐步向前推進,創新形式,形成並倡導一種學風,進一步形成學派共同體。

最後,王煜副教授還特別感謝了歷史考古學界諸多權威學者對青年人舉辦學術活動的支持,並且強調中青年學者的積極參與、相互支持也是能夠成功舉辦青年學術沙龍的重要原因。

隨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教授以《考古學的「守戒」與「破界」》為題發表了簡短的演講,提出了關於考古學研究的幾點思考,向青年學者們分享。

首先,他強調,考古學本身有內在的規定性,這就需要我們遵守學科的基本原則和規範,他將之稱為「守戒」。

「守戒」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即田野考古的科學方法,這個方面既有原來的基本科學規範,也有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的新發展,是保持考古學「科學性」的基礎;其二即系統的觀察和分析,這個方面需要我們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而不是片面、孤立地使用考古材料,這是保持考古學學術性的重要方面;其三即本位的回歸,考古學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發掘和研究歸根到底是要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任何方法都只是為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要分清本末,真正運用各種傳統和新的方法使考古研究回歸歷史研究的本位,這是保持考古學正確方向的關鍵所在。

「破界」即是要打破學科間認為設置的藩籬,不斷向歷史學、美術史、宗教學、人類學、民族學等相關學科汲取新的養分,來充實和發展考古學的研究,也推動這些學科的發展,共同使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更加細緻、全面、深入。

如果不破界,考古學會走到學科發展的死胡同里,畫地為牢,最終成為一種自我遊戲。

除此之外,他還寄語青年學者,在這一新時代,我們面對考古材料,應該有新問題和新方法,要在繼承老一輩學者的基礎上,有所開拓和創新,共同開創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新局面。

上午首先由來自四川大學的姜生教授做主題報告,姜教授以漢墓龍虎交媾圖為主題,探討了此類圖像的性質與意義以及《周易參同契》與丹田說在漢代的形成等問題。

他首先梳理了相關的墓葬圖像,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出土文獻、傳世文獻尤其是道書文獻的記載,對龍虎交媾圖的名稱、性質進行考證,在宗教史與思想史的角度予以分析,認為此類圖像保存了漢代盛行的陰陽合氣,龍虎交媾結精成丹的信仰和儀軌。

是《老子想爾注》以墓室為「練形之宮」進行死後「太陰練形」而結精不死,以及《周易參同契》論龍虎交媾之術以求屍解成仙的信仰反映。

他還認為,融合發達的漢代易學思想、黃老道及屍解信仰,以易理闡發龍虎交媾丹道理論的《參同契》,堪與此類漢墓畫像形成高度互證,並判斷《參同契》、《想爾注》的成書時代和丹田學說在東漢形成。

隨後,中央美術學院鄭岩教授、四川大學羅二虎教授、霍巍教授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展開討論。

鄭岩教授從漢代墓葬圖像背後是否存在一個整體的觀念背景為起點展開討論,認為可能全社會是一個整體,或是某一區域,或是每個等級間存在一個整體,認為姜生教授的演講讓他的思路更加開闊。

之後,鄭岩教授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大家的思考,比如如何解釋漢墓作為「練形之宮」與圖像和道教之間的關係,並且如果這些思想能夠解釋墓葬圖像,那麼漢代道教思想與時代、地域和等級之間是什麼關係,有沒有普遍性等問題。

羅二虎教授認為姜教授的研究耳目一新,贊同姜教授的基本觀點,認同墓葬是信仰的產物,也贊成漢代社會充滿了升仙思想。

此後,羅教授從民族考古學的角度展開討論,認為民族考古學是嚴謹的,姜老師研究的思路與此有相似之處。

歷史的昨天和今天是有聯繫的,但是不能劃等號,我們需要在歷史的昨天和今天建立溝通的橋樑。

他還認為,在解讀圖像時要以圖像本身為主,做好基礎工作,以踏實和嚴謹的態度來解釋圖像。

霍巍教授認為漢代考古材料眾多,在不同時段和地域上差別明顯,未來研究空間很大。

他認為姜生教授從宗教學的角度切入問題為我們展開了不同的世界圖景,也十分贊同鄭岩教授提出的墓葬圖像背後的思想基底問題,這樣的文化基底的組成等問題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此後,四川大學的陳長虹博士以兩漢「婦容」的圖像敘事為主題發表專題報告。

她首先從古代文獻出發,認為三代至魏晉時期的人物畫為倫理畫,並且介紹了梁高行的列女故事。

在此基礎上,梳理了漢代描繪有梁高行故事的墓葬圖像,將圖像分為肖像型和情節型兩類,且注意到其中存在有長卷式和連環畫式的表現形式,認為連續式的構圖在漢代已經出現。

她通過倫理角度和題記觀察到陝北漢畫像中的舞女應為梁高行,有的還與藺相如組合在一起。

之後,陳博士從梁高行列女圖像引出古代另一類照鏡子的古代女性圖像,她結合文獻從「婦容」的角度出發,認為照鏡子不僅僅裝飾容貌,也是觀徳觀心的過程。

由此她引申到古代梳妝圖像,解釋這些圖像的著落點都可以回到漢代,這些圖像都是以「婦容」為母題的圖像,隱含了道德訓誡的內涵。

隨後,與會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展開討論。

王煜副教授認為陳長虹博士的研究體現了女性學者獨有的的特點和觀察力,並指出自己剛剛進行的一項關於早期列女圖像中的女性審美功能的研究,恰恰與陳博士對晚期美人題材圖像中的道德功能的研究形成了有趣的張力和互補。

姜生教授提出認為墓葬美術是功能美術,為死者提供神界的形象,與一般美術有區別,梁高行和藺相如等列女、列士在漢人的心目中可能也被認為是神仙,為漢代儒生與方士結合而成的道德成仙觀念的表現。

霍巍教授則從儒家文化的角度展開討論,認為這些圖像是儒家思想的體現,神仙思想應該不是社會基底的全部,並且提出地域特色也應該進入考慮範疇等問題。

鄭岩教授認為藝術本身存在自律性和自有的規律,並且提出圖像及其背後的內涵隨時間流逝的變化,認為我們解釋圖像時需要把握一個度。

他提出考古學是基於大數據的研究,而美術史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兩者需要互相制衡。

羅二虎教授認為我們要把藝術家和工匠的創作區別開來,注意藝術品的功能性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個人情感。

下午首先由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耿朔博士做以南朝墓葬大型拼鑲磚畫為主題的演講。

他以近來新發現的石子崗五號墓為中心,重新審視南朝墓葬中大型拼鑲磚畫的製作、使用和相關問題。

首先,他介紹了石子崗五號墓的基本情況,最引人矚目的是出土了大量拼鑲磚畫,但是雜亂無章,沒有按完整畫面拼對起來。

他以新近發表的一些墓磚完整拓片及其上自身的編號為基礎,將之分辨歸類,通過拼圖將其復原,並與之前發現的宮山大墓的完整圖像進行對比,認為石子崗五號墓拼鑲磚畫與宮山墓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是同模產品,而且石子崗五號墓磚畫的來源十分廣泛和複雜。

在這些基本工作的基礎上,並結合之前發現的其他拼鑲磚畫來嘗試探討磚畫的製作和安裝過程等,並由此注意到許多以往被學界忽視甚至誤解的細節問題。

與會學者一致肯定了這一基礎工作的必要性,啟發了大家從技術的角度解讀墓葬製作及墓葬制度等問題。

王煜副教授認為此一報告十分切合沙龍主題中包含的圖像的「匠心」,提出可以在夯實基礎工作之後進一步解決南朝大型拼鑲磚墓的時代序列、制度設計、實際操作等重要歷史問題。

霍巍教授也認為耿朔博士的研究可以嘗試解決南朝大墓的時代序列問題,表示十分關注此項研究的進展。

此外,還提出單室墓的流行對於南朝大型拼鑲磚畫的出現提供了製作空間,可以從這一方面結合墓葬形制再做一些進一步的探討。

羅二虎教授十分贊同霍巍教授的看法,並從技術角度對於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此後,中央美術學院的鄭岩教授發表了以韓休墓樂舞圖為中心的主題報告。

首先,鄭岩教授簡單介紹了韓休墓的基本情況,他認為墓中的山水圖畫面粗糙,體現了當時社會的一種新潮流,並介紹墓中的樂舞圖上出現的錯誤和塗改。

之後從藝術技術史的角度,在考古地層學的啟發下,他提出壁畫中呼應、避讓和遮蔽的三種關係,並以此分析了樂舞圖的繪製流程及塗改的原因。

此外,鄭教授從圖像研究途徑的角度展開討論,提出物質文化史角度的研究十分重要但不能簡單重複,並且在墓葬美術寫實問題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在寫實之外,唐代圖像中的時間和空間是雜合的,綜合了來自南、北、域外的各種因素,也是唐代社會的新潮流。

並結合文獻記載及其他材料反映出的當時的社會風氣、文學和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情況,進一步揭示了唐代的此種社會潮流。

鄭岩教授通過對比唐代同時期的樂舞圖,認為這些圖像畫面華麗的詞彙本身構成一種視覺意象,而非對於事件、人物簡單的記錄,視覺形式變成一種「財富」,充滿現實感的錯覺,其重點落在意象,而非社會的或宗教的意義,偏離了儒家「成教化,助人倫」的目標。

他最後強調到,整座墓葬充斥著各種富有現世色彩的圖像,而在對彼岸世界的表達上乏善可陳。

在隨後的討論中,霍巍教授認為鄭岩教授的報告充分利用了考古學地層理論,研究十分精彩。

提出在唐代考古研究中,要體現出文學詩歌等藝術創作與考古遺存之間的聯繫,並通過我們的努力將這些東西編織在一起,共同構建當時的社會情景。

王煜副教授認為唐代壁畫中很難看到宗教信仰的痕跡和彼岸世界的內容,都被社會時尚所代替,然而隨葬品尤其是一些特殊明器的出現,可能反映了這些內容從壁畫向某些特殊器物的轉移和縮小。

羅二虎教授十分肯定鄭岩教授的報告,提出壁畫中內容變化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陳長虹博士提出壁畫繪製時是否有粉本的問題,鄭岩教授認為是存在的,粉本應該是銘記在心的,畫工應十分熟悉這些內容。

本期沙龍最後一場專題報告來自首都師範大學袁泉副教授,她的報告主題為宋元墓葬的「茶酒」題材。

首先,通過梳理宋元墓葬中相關圖像和隨葬品的變化,揭示了墓葬中酒具類別與組合的發展。

認為酒具組合上玉壺春瓶代替注壺,盤盞代替台盞,共同成為進酒的核心器用;匜的大量流行;注子仍在使用,但溫碗消失。

飲酒用法上溫酒之外出現了冰酒。

茶酒布局上:遵循左右嚴格對稱。

之後,她提出這一歷史階段中五供香花之具完成定型,茶酒與香花並進。

接著,她提出墓室裝飾和隨葬組合共同了復原了一種空間模式:以墓主人為中心,左右茶酒備薦,墓門附近表演伎樂、旁設盥洗備薦之具,車馬儀仗前導待行。

奉茶進酒這一薦獻行為與墓室內墓主夫婦形成了「男酒女茶」的對應關係,而這種對應正是在蒙元時期的墓葬中實現規範化的。

在第二部分中,她對墓葬中茶酒題材禮儀功能展開討論,認為至少在宋代,壽堂在安葬死者的同時也具備祭祀先人的功用。

再結合山西、河南金元墓的兩處堂款,或可推測宋元之際墓祭的開展,不僅僅是以整個墓塋為對象進行的地表儀式,墓室本身亦往往刻意營造出祭祀氛圍,似乎構建著相應的地下儀禮空間。

在第三部分中,她著重談論茶酒參與禮儀構建的文化背景,提出宋元墓葬中的茶酒題材折射出非常豐富的社會文化現象。

作為模擬生前奉養或代表墓主好用的生器,斟酒點茶之具代表了這一時期怡心適用、品味日常的精緻生活美學;而其與五供、尊位共同構築的禮儀性空間,可視為可作為宋元社會自上而下禮制建設和文化振興的訴求側影。

接著便進入了自由討論環節,四川大學霍巍教授、王煜副教授和三位同學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展開討論。

霍巍教授認為此研究涉及了非常大的社會歷史的變遷,是宋以來禮制構建過程中家禮和官方體系之間的互動,這種變化的苗頭從南方地區的唐墓開始出現,真正的凸顯是在宋代以後以《朱子家禮》為代表的家禮系統盛行的江浙、江西和福建等地,其中重要的變化是不再講求高墳大塚,而是講究深埋狹槨的制度,這些與《朱子家禮》中的記載十分吻合,宋以來保存非常好的濕屍體和三合土與此高度相關。

在《朱子家禮》十分流行的南方地區,祭奠禮制的變化主要不是在墓葬而是在與宗廟祭祖。

王煜副教授認為袁泉副教授的研究是歷史時期考古非常經典的做法,通過大量考古材料的梳理,找出其變化的形態和節點,並結合文獻記載對這些變化和節點進行研究,最終落腳於對社會歷史問題的談論。

他還提出宋代禮制改革推動了金石學的興盛,通過金石學時人比之前的人們更多地知曉了三代禮制的一些具體器物,由此突出了是遵從古制還是使用今器的矛盾。

此外,四川大學的三位同學對於南朝拼鑲磚畫的製作、龍虎畫像的闡釋問題和唐代壁畫中的屏風壁畫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臨近尾聲,本期沙龍的召集者王煜副教授做了總結髮言,對前來參加本次沙龍的前輩學者、青年師友和同學們表達了謝意。

他認為本次沙龍不僅專題報告的內容新穎、精彩、深入,十分切合主題;自由討論的氛圍也十分濃厚、融洽,師生們各抒己見展開了充分、自由的學術探討,達到了沙龍的預期效果。

他指出,今天我們對墓葬圖像進行了多維度、多元的討論,然而,圖像僅僅是墓葬的一個部分,我們還要將墓葬形制、葬具、隨葬品等各個方面考慮進來,才能達到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呼應沙龍開始時的發言,他再次強調到,在學術研究中我們要包容多元、欣賞多元,並積極參與多元的整合,而我們自己也要有主體,在此基礎上接納其他學科和維度的研究來開闊自己的眼界。

我們的視角來自於我們的知識背景和學術傳統,而後者既成就了我們的學識,也造成了我們的偏見,要矯正偏見只有從更多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墓葬圖像的研究已經到達了這樣一個需要多角度進行矯正的階段了。

最後,他表示沙龍這一形式十分有利於學術尤其是青年學者的交流與成長,希望在前輩學者的指引下和各位青年學者的努力下,使沙龍的方向更加主體化和前瞻性,避免個人興趣的傾向。

他感慨今天的青年學者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希望更年輕的同學們能在這個越來越好的時代里早日為學界注入更加新鮮的血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鳳君教授發現骨刻文掲諦

作者: 趙鵬 來源: 《城市建設》2012年第9期1學術研究機構的最高目標和使命應是服務於國家、人民和社會。勇於貢獻的學者一定是發現與研究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服務指導人類思...

圖像學與中國宗教美術研究

內容摘要:相較於美術史的其他領域而言,中國學者對宗教美術的研究起步較晚.事實上, 20世紀初歐美學者對中國美術史的關注與他們對宗教美術的研究有著直接關係。其主要原因是在西方藝術史的學術傳統中宗教...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紀要

10月14-15日,在為期兩天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上共有近50名專家學者發言,其中10位進行大會主題報告。主題報告會和三組分組討論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何駑、葉...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編輯推薦《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套裝共10卷·精裝)》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來中國歷史方面的重磅力作。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

推薦∣龍門石窟名家講壇下周開講!

文∣洛陽觀察記者 李松戰 通訊員 李瀾摘要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鑲嵌在中原大地的藝術瑰寶,在洛陽市打造文化傳承創新體系進程中將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記者從龍門石窟研究院獲悉,從2017年開始...

西周國家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轉型

2016年11月24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曹斌老師召集的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第一期)——「西周國家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轉型」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三層會議室舉行。本次沙龍分為...

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二期紀要

2016年6月19日,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第二期)」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成都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倫敦大學亞...

考古學的「守戒」與「破界」

感謝我們的各位老朋友,像今天的鄭岩教授,姜生教授,還有我們的羅二虎教授。也感謝我們各位新朋友,這其中有學術上新銳的「新」的意義,也有我們以前未曾謀面的「新」的參與者。今天我想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

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二期紀要

2016年6月19日,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歷史考古青年沙龍(第二期)」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成都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倫敦大學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