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座古墓的發掘,改寫多項中國歷史記載,不朽之傳奇愈加熠熠生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0年6月16日,南京南郊江寧區祖堂山(又名牛首山)社會福利院擴建,施工隊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座大型磚室古墓。
江蘇省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館等單位趕緊對該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最先映入專家眼帘的,是墓門前一口歪倒著的釉陶大缸。
墓門前的缸,顯然是用來裝長明燈燈油的。
這缸的直徑有1米的,足見盛裝燈油之多,也因此可知此墓的等級。
看著這口大缸,專家們個個激動萬分,心裡都在想,這次古墓發掘,收穫一定不小。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打開墓門後,卻發現了好幾個盜洞,墓室已多次被盜,專家們僅在前室東北角發現一些錫鉛質冥器,卻氧化變形嚴重,多僅可辨器形。
到了後室,倒是發現了十來件遺物,但都很小,沒多少研究價值。
專家們有些沮喪,僅帶著最後的一個疑團在墓室中來回搜索:這等級不低的墓主到底是啥身份?
很快,就有人在後室後壁壁龕下找到了一張買地券,可惜,券面風化,字跡難辨。
唉,有人低低地嘆了一口氣。
不過,又有人在封門牆前上部發現了一塊《壽藏銘》!
《壽藏銘》是墓主生前所立的碑銘,載其生平事跡,相當於墓誌,有了它,就可以破解墓主的身份之謎了。
專家們喜形於色,全都聚攏過來圍觀。
該《壽藏銘》以兩匝鐵箍緊束,志蓋篆文「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志文楷書共有七八百字,墓主名洪保,字志道,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生於洪武三年(1370年),其名為明成祖朱棣所賜,歷任內承運庫副使、都知監右少監、都知監太監等職,是鄭和下西洋時使團主要領導成員之一。
實際上,由《壽藏銘》和相關史料可知,洪保與鄭和的人生軌跡是極為相似的。
洪保與鄭和是同鄉,年齡相仿,同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攻雲南時被虜至宮中,同被閹割成了太監,同供侍廷掖,同追隨燕王朱棣靖難有功,一被賜名洪保,一個被賜名鄭和。
按照《壽藏銘》的記載,洪保從永樂元年(1403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30年間內,主要工作就是奉差使西域、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事史書記載不多,數十年來先後發現了與鄭和關係密切的明代南京守備內官監太監羅智、南京守備都知監太監楊慶、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汪浩等多人的墓誌,但這些墓誌中關於鄭和下西洋之記載皆付之闕如。
現在,洪保《壽藏銘》銘文內容直接涉及鄭和下西洋事,可稱是記錄有鄭和下西洋重要史料的第一方明代碑誌!
專家們歡欣鼓舞,徹底樂翻!
洪保《壽藏銘》石碑刻於大明宣德九年(1434年),是洪保生前經他本人過目認可,其中記事可信度極高。
洪保卒於何時,目前尚不可考。
可以確定的是,他的一生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直至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間,仍以72歲高齡擔任都知監掌印太監。
《壽藏銘》中關於洪保奉使參與鄭和下西洋的記載,刷新了人們對這一偉大事跡的認識。
首先,此前的學術界一直認為,「七下西洋」的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是永樂三年(1405年)。
而洪保《壽藏銘》明確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洪保就曾作為副使「度西洋」。
雖然文中並沒有提及正使為何人,但結合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敕封天后志》中「永樂元年,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國」的記錄,再考慮到此後下西洋洪保多與鄭和同行的記錄,曾為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的王志高認為,銘文所載的這次下西洋的正使太監很有可能就是鄭和。
也就是說,永樂元年這一次下西洋再加上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七下西洋,其實,鄭和一生共下西洋的次數有八次!
而對洪保來說,正統六年(1441年)至七年(1442年)間,他還曾獨立率隊出航過一次,返程時,「遇海風作,念佛號解脫」,祖堂寺所領小剎寧海寺,就是因此而賜建的。
也就是說,大明國家艦隊其實是「九下西洋」!
其次,洪保《壽藏銘》中另一項記載也讓人振奮。
該記載是:「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以往學界對鄭和寶船的確切形制一直存在爭論。
考古專家以寶船遺址六號作塘出土的「魏家琴記」木尺換算到現代計量單位,即為大號寶船長137.72米、寬56.34米,主桅高度為65至70米,排水量超過2萬噸,甲板面積約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小。
它的鐵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
但這一規模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理由是,這麼大的排水量,要多粗的龍骨才能撐得住?與此同時,人力也不可能操縱駕駛這麼大的寶船。
有關鄭和船隊大小的實物證據,也只有1937年南京靜海寺殘碑上的記載:「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
料,是古代計量單位,或以一石糧食為一料,或以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一料的排水量大概為0.5噸。
因此,一些造船專家和造船史研究者通過估算認為,鄭和寶船長18丈、寬4.4丈,排水量1200噸左右較為實際。
現在洪保《壽藏銘》表明:洪保等人下西洋時船隊的旗艦「大福號」是達到「五千料」級別的,即摺合排水量達到2500多噸。
這一記載,證明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規模至少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大很多。
再有,洪保《壽藏銘》證實鄭和下西洋時洪保分船隊到達了中國人古未嘗到之地,有專家開始嘗試證明這「中國人古未嘗到之地」乃是美洲墨西哥瑪雅等地。
……
洪保《壽藏銘》的出土,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大盛事,其上面的記載,將改寫多項中國歷史記載,使鄭和下西洋之不朽傳奇愈加熠熠生輝!
明朝太監古墓石碑發現1行字,專家欣喜若狂說:這下老外該閉嘴了
明朝不僅是一個軍事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強國,當年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可以說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進程。不過,外國人雖然承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地位,但對於其中許多細節卻並非全盤認可。其中質疑聲音最大的,...
鄭和當時乘坐的船到底有多大,可以媲美現在的中型飛彈驅逐艦
古語云: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艦船。每次下西洋,多打200多艘的各類艦船行駛於大洋之上,這是一個何等壯觀的奇景。
意外發掘的一座古墓,改寫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
明代大太監洪保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與鄭和、楊慶是同鄉,他比鄭和大一歲。洪保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副使,當年跟隨鄭和七下西洋。2010年6月,南京市江寧祖堂山南麓的一個施工隊,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了...
墓不算大,但主人卻留下了……
2010年的6月26日,南京市社會福利院在江寧祖堂山南麓施工中,突然發現了一座古墓。考古隊聞訊而來~In June 26, 2010, Nanjing Zutangshan Social Wel...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明代大太監洪保墓,意外證實了鄭和下西洋
明代大太監洪保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與鄭和、楊慶是同鄉,他比鄭和大一歲。洪保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副使,當年跟隨鄭和七下西洋。2010年6月,南京市江寧祖堂山南麓的一個施工隊,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了...
古墓內發現一寶貝,考古專家看後非常激動說:這下國外該閉嘴了
文|歷史追不停古墓內發現一寶貝,考古專家看後非常激動說:這下國外該閉嘴了。明朝要說有什麼事情能讓人們印象深刻的話,鄭和下西洋是肯定能夠入選的。鄭和作為總是帶領著上百艘大大小小的船下西洋,途徑南亞...
外國學者質疑寶船規模,明朝太監墓中現寶船記載,這下他們黯然了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兒女為世界貢獻了很多財富,然而,有些外國學者卻雞蛋裡挑骨頭,沒事找事,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事例。我們知道明朝被稱為海洋帝國,中國封建社會到了明帝國時期,海洋事...
明朝太監墓中意外發現一段碑文,專家激動的說:這下老外該閉嘴了
中華五千年,很多真相都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對於明朝眾多懸案疑案,最有爭議的當屬鄭和下西洋了。鄭和下西洋,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直接關係到15世紀中西方科技與航海實力的孰強孰弱的問題。
小古墓被發掘,卻改寫中國歷史,使不朽傳奇更精彩!
2010年6月,南京市考古人員在祖堂山發現了一座明代磚室墓,據出土墓誌記載,墓主人為明代都知監太監洪保,曾以副使身份跟隨鄭和七下西洋。此次發現為鄭和下西洋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一手資料,在國內考古...
600年前的中國有兩千五百噸以上排量的巨艦,還不止一艘
明朝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公認的史實,可關於下西洋寶船的大小問題,卻一直爭論不休。當年鄭親自參加整理的,詳細記載了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遺失殆盡。所以國內外的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中國在當時能造出如此大排...
一座被盜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專家無不欣喜若狂
導讀:七年前的一天,在南京江寧區祖堂山附近,施工隊在加班加點的工作。快下班的時候,其中一人發現了一座類似古墓的建築,立馬將此時上報給當地的文物部門。得知此消息後,考古專家火速來到現場,並立即展開...
南京有座明代墓,墓志銘出土,外國專家得知內容後:這不可能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除了近代因清朝閉關鎖國導致被外國侵略,留下了一段屈辱的歷史,在清朝以前,中國一直是屹立在世界之巔的,中國文化也是各國爭相效仿的對象,科技水平更是遠超世界。然而,很多東西由於年代...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何以神秘消失:毀於乾隆的《四庫全書》?
認真說來,明朝的建國方略中,閉關鎖國政策是被斷續執行。元末明初,中國沿海地區倭患不斷,大批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剛剛建立的明王朝正處於百廢待興之際,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明代大太監洪保墓,墓室完整卻不見棺木與屍骨
明代大太監洪保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與鄭和、楊慶是同鄉,他比鄭和大一歲。洪保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副使,當年跟隨鄭和七下西洋。2010年6月,南京市江寧祖堂山南麓的一個施工隊,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了...
南京有一個太監墓,找到時發現已被盜,挖開後卻有一個驚喜發現
如果說鄭和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不知道大家會有怎樣的感受?明明鄭和七下西洋的事實早已深入人心,一時半會改變這種認知,讓人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不過小編也不是在這胡說八道的,而是根據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