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史學絕緣的考古學是不能有多大進步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學術研討會現場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考古學報》編輯部在北京舉辦「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紀念《考古學報》創刊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

會與學者以紀念《考古學報》創刊80周年為契機,圍繞「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這一前沿話題展開研討,回顧中國考古學走過的輝煌歷程,立足當前中國考古學研究面臨的問題,站在理論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國考古學未來發展的理論基礎、實現路徑、預期目標等學術命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考古學報》副主編馮時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詞。

開幕式結束後,與會者學劉慶柱、王巍、王世民、陳淳、方輝、戴向明、朱鳳瀚、易建平、楊建華、李水城、曹兵武、劉建國分別就各自的研究領域結合大會的主題進行了主旨發言。

考古學界專家學者100餘人參加會議。

會議由考古雜誌社社長洪石主持。

王巍先生髮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研究員在講話中指出,考古學者眼中要有歷史。

雖說考古學研究的是過的遺蹟遺物,但是考古學者要看到過去的生活,並通過過去人的生活,進一步研究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之間的複雜關係,從考古的角度來研究歷史,從而為歷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詳實的資料。

王巍先生回顧了《考古學報》的創刊歷程、辦刊宗旨,並結合當今的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實事求是地評價了《考古學報》在中國考古學界的歷史地位。

他指出,《考古學報》在考古學術研究中要充分發揮旗艦作用,學報的編輯同仁要在怎樣發揮其在考古學研究中的引領、示範和促進作用等方面多做工作。

馮時先生在致辭中回顧了《考古學報》的創刊過程,認為中國考古學有著優良的學術傳統。

他回顧了中國的老一輩考古學家在很早以前關於中國歷史學與考古學辯證關係的論述。

馮時先生說道,中國老一輩考古學家在很早以前就認為中國考古學本身有著哲學的基礎、歷史的根據,科學的訓練,實在的設備,田野考古的責任就是用自然的手段搜集人類歷史材料,整理出來,供給史學家們採用。

歷史學與考古學本來是分不開的事情,與史學絕緣的考古學是不能有多大進步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報》主編劉慶柱研究員在主題發言中,從學科劃分、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理論內涵等角度出發,闡明了對於歷史學與考古學相互辯證關係的認識。

他認為,中國考古科學是中國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本身分為多種種類,考古材料作為物質文化具有特殊的作用,考古學可以提供出更多的傳統文化的基因,從而為解讀歷史的不同側面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馮時先生髮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陳淳先生在發言中強調,中國考古學的學術定位是「重構歷史」。

為了將支離破碎的考古遺存化為可信的歷史知識,中國考古學應當努力以問題為導向,注重細節信息提煉,以嚴謹的邏輯推理來整合各種信息和證據,並在文獻的助力下更好地完成中國古史的重構。

在陳淳先生看來,中國的先秦史學由於文字資料的貧乏,這段歷史的重構要尤其依賴於考古學的探索。

中國考古學研究除了將器物和遺蹟的研究來補充文獻以外,還要尤其注重大歷史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考古學研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流的學術期刊應當在這方面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

會議認為,考古學的諸多問題是在歷史的觀念的啟發下產生的,而考古學研究對於正確歷史觀的形成至關重要。

本次會議既有對考古學學術史的回顧、考古學基本概念的分析,又有對於歷史學與考古學關係的研討,也有對於考古學使命前途的展望,還有一些關於早期國家起源、國家定義等方面的研究論述,以及一些考古學新技術的介紹,內容豐富精彩。

會議達到圍繞歷史學視野下探討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目的。

歷史視野突出了中國文化的特點、民族文化的特點。

中國有幾千年連續不斷的文獻史,中國考古學而不可能拋開這些材料於不顧。

中國考古學者要充分發揮歷史文獻的作用,進而更好地展開考古學研究,這是中國考古學自身的特色。

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進而實現考古學的最終目的,這是與會學者的共識,當然這個任務是十分艱巨的,是每一位考古學者的重大使命。

洪石女士主持會議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連結:《考古學學報》簡介

《考古學報》是中國考古學的權威學術期刊,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考古雜誌社編輯出版的大型考古學季刊。

考古學家李濟、夏鼐、王仲殊、任式楠、徐苹芳曾先後擔任該刊主編,現任主編劉慶柱,副主編馮時。

《考古學報》主要刊載田野考古的發掘與調查報告、考古學研究的專題論文,以及考古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論作。

《考古學報》的前身是1936年創刊的《田野考古報告》,1947—1949年名為《中國考古學報》,出版第2—4冊。

1949年之後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於1952年出版第5冊。

1953年改名為《考古學報》,並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題寫刊名。

初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第6—10冊。

1956—1960年改為季刊,1962—1965年重為半年刊。

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

1972年復刊,僅出版一期,1973—1977年為半年刊,1978年復為季刊。

至2016年7月已出版202期。

八十年來,《考古學報》刊登了許多重要的田野考古發掘成果和學術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進步,為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劉慶柱先生髮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陳淳先生髮言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

以標識性成果引領巴文化研究新格局

以標識性成果引領巴文化研究新格局——《宣漢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研究》新書發布會及學術研討會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關鍵詞:巴文化;羅家壩遺址;考古發掘;墓葬

夏鼐與新中國考古事業

內容摘要:1985),他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治學嚴謹,成果卓著,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在國內外有著極高的聲譽,享有中國學部委員和國外五個國家的院士稱號。他...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

中國考古走出去 在國際舞台上講好故事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中國考古要有世界視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地說了這句話。這種世界視野,是一種關注世界文化發展、並願意作出貢獻的責任感...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新中國田野考古第一號報告重印出版

考古所、中國考古學會、河南省文物系統、北京大學等近30位考古專家參加紀念《輝縣發掘報告》出版60周年學術座談會。科學出版社供圖12月22日,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學會、河南省文物系統、北...

中國將與埃及簽署考古合作協議

中新社成都10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 岳依桐)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研究員22日透露,中國近期將與埃及簽署考古合作協議,中國考古隊也將有機會首次赴文明古...

歷史及歷史學家淺談

錢穆先生就曾說過:「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治亂更巷,波譎雲詭,常令治史者望洋興嘆,有無從下手之憾,而初讀史者,亦每苦於重點之難以把握,以故望而卻步。」故雖斯人已逝,仍能醍醐灌頂。任何一個學科,...

區域·歷史·跨界

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學者率先開始針對華南區域社會歷史展開較為系統深入的考察研究。因此,受歷史人類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界研究的影響,區域音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