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寬著作集」(第一輯)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方網9月28日消息: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上海社科院歷史所、上海歷史學會、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楊寬著作集」出版座談會今天在滬舉行。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復旦歷史學系主任黃洋、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王健、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王家范,楊寬先生長子楊善群、三子楊師群,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虞雲國、復旦大學教授錢林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虞萬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智群、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楊寬著作集」整理者賈鵬濤等與會討論。

楊寬(1914—2005),字寬正,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白鶴江鎮人。

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系,師從史學大家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

畢業後即參與上海市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歷史系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59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1970年後在復旦大學歷史系工作。

1984年赴美國邁阿密定居至逝世。

歷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秘書、古物整理處處長,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一至第三屆副理事長。

楊寬先生少年即有志於學,高中時代已發表多篇有分量的論文,潛心墨學研究及先秦史料考辨。

24歲時發表《中國上古史導論》,提出神話分化說,成為古史辨派殿軍。

稍後其學術興趣由上古史轉向戰國史,潛居故鄉上海青浦撰寫《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為日後鑄就《戰國史》這一斷代史經典奠定了基礎。

20世紀50年代,開始探索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西周的社會結構和禮制,著有《西周史》《古史新探》;80年代應日本學界邀請講學,完成《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姊妹篇,開闢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

楊寬先生7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360餘篇,研究範圍涵蓋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史、古史分期、古代農民戰爭、重要歷史人物、歷史地理、文物考古、學術文化、陵寢都城制度等方面,在諸多領域皆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譽滿海內外。

今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楊寬著作集」第一輯(八種十本),受到學界關注。

據介紹,楊寬先生與上海人民出版社結緣始於1955年版《戰國史》,自此以後,主要著作幾乎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生前已有計劃,希望集中畢生著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楊寬著作集」(第一輯)囊括了楊寬先生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八部著作,分別是《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新探》《古史探微》《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集中展示了楊寬的史學思想及其在史學領域的輝煌成就,第二輯將於2017年內出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逝去十年,他仍是上海歷史文化界的一面旗幟

11年前的9月1日,楊寬先生辭世,留下希望出版全集的遺願。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楊寬著作集》第一輯,首批8種10冊,余將逐年推出。全集的出版,不僅完成了先生遺願,也可以使讀者更為全面地認識先...

楊寬著作集」(第一輯)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

中新上海網9月29日電 (王笈)「楊寬的學術特點,我以為一是窮源畢流,二是上溯下實。史學的精彩就在於每一個史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不接受一家之長,也不固步自封,那麼史壇一定是豐富多彩。」28日...

上海人民社舉行「楊寬著作集」出版座談會

本報訊 (記者金鑫)9月28日,「楊寬著作集」(第一輯)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該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楊寬師從史學大家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在其7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研究範圍涵蓋中國上古史、中...

楊寬著作集出版,窺「新釋古派」的新境地

楊寬(1914—2005)字寬正,上海市青浦區白鶴江鎮人。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系,師從史學大家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也是復旦大學歷史系與周谷城、譚其驤並列的首批博士生導師。楊寬是我國...

聽楊寬先生講「春秋」

海上學人佳話多,傳燈百載競婆娑。無邊東海斟一勺,請聽文壇諸子歌。上海是全國的文化重鎮,學術史上的地位同樣不可小覷,介紹海上學人,使讀者了解他們的風範,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們特意開闢專欄「...

周谷城與譚其驤的「和而不同」

周谷城與譚其驤兩位先生的學術主攻方向不同,性格愛好方面也迥異,但兩人都為中國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周谷城與譚其驤兩位先生的交往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的復旦。1942年春,周谷城經陳望道與張志...

中華名著205本(漢中市圖書館閱讀推薦第3期)

三、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6種)平民教育不是以慈悲為懷的施米施粥的貧民教育,而是培養國民元氣,改進國民生活,鞏固國家基礎的新型教育。——晏陽初教育就是教人做人。——陶行知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