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博大家,更是慈父益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張頷先生喜歡貓

2、1976年,侯馬盟書三人組張頷(中)、張守中(右)、陶正剛合影

3、張頷先生為孫女張瑾作畫

18日上午,寒風刺骨,在張頷先生家中,前來祭奠的人絡繹不絕。

在送別的人群中,有其子女、學生,也有很多在其幫助下成長的山西考古人。

本報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諸位與張頷先生有過交往的人,回憶張頷的高風亮節、音容笑貌。

子女追憶 牽掛小女兒 牽掛侯馬盟書

對待兒孫,張頷先生愛得溫和,愛得深沉。

「我想爸爸了……」中午時分,前來家中祭奠張頷的人陸續散去,他的小女兒小玲哭著從臥室跑出來,50年來一直陪伴在父親身旁的她,能隨時跟老父親說會兒心裡話的她,始終無法接受父親去世的消息。

張頷先生有四子一女,女兒小玲排行最小。

她從小智力有些問題,這麼多年來都和張頷先生相依為命,而張頷先生在晚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小女兒。

他曾多次跟兒子們囑託,希望有人能擔負起照顧小玲的責任。

在外人面前,張頷先生是文博大家、學術泰斗,但在家裡,他是慈父。

小玲喜歡貓,他就開始養貓,也是為了給女兒找個伴兒。

《山西收藏》曾經給張頷先生做過一個專輯,封面中張頷先生的懷中就抱著一隻貓,看上去這隻貓的生活不錯,身材肥碩。

據其兒子張崇寧介紹,張頷先生晚年一直養貓,身體好的時候自己照顧貓咪,生病之後,這任務就交給了女兒,只是女兒實在能力有限,把家裡弄得亂糟糟的,最後貓咪只能送人。

看著女兒的狀態,張頷先生心裡非常著急,他生前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後,女兒沒有辦法生活,連個照顧起居的人都沒有。

對其他子女,張頷先生的愛同樣深沉。

在其子女中,只有三兒子張崇寧繼承了張頷先生的衣缽,從事考古工作。

每當張崇寧主持某個考古項目,或寫學術文章時,張頷先生必然是第一個讀者。

在孫女張瑾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出差把她放在爺爺家裡,為了逗孫女開心,張頷先生專門給孫女畫了一幅畫像,憨態可掬,無比可愛,直到現在,孫女還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房。

在很多場合,老人更是會給大家講一對兒重孫女的趣事,言語中充滿了喜愛之情。

上世紀70年代,張頷先生釋讀出侯馬盟書,貢獻卓著。

但是,因為盟書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的時候,上面有些硃砂字都模糊了,這是讓先生一輩子都記掛的事情。

為了弄清楚上面的字,張頷先生想了不少辦法,聽說公安局有紅外掃描儀器,他曾希望能用高科技來解盟書未解之謎,可是紅外線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張頷先生退休之後,四處打聽有什麼科學儀器能夠解決這個難題。

上世紀90年代,他的兒子張崇寧主持開展了某墓地的考古工作,為了搞清楚青銅器上寫的銘文,他們採用了X光射線掃描技術。

聽說這個消息後,張頷先生立刻找到兒子,問他能不能用射線掃描技術也給盟書做個「檢查」。

只可惜,這項技術無法使用到侯馬盟書的玉石片上,張頷先生為此遺憾了好久。

張頷先生跟張崇寧說過多次:「如果能破譯侯馬盟書上那些個模糊的字,說不定能推翻我之前的研究成果。

不過推翻了也不怕,我也挺高興的,起碼我們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侯馬盟書是張頷先生一生的情結,無論怎樣都記掛著,不能散去。

本報記者 孫軼瓊

「戰友」追憶 一起苦戰兩年多,《侯馬盟書》出版

1965年,《侯馬盟書》的發現,是新中國考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然而,因為「文革」的原因,《侯馬盟書》整理研究工作多年陷入停頓狀態。

直到1973年8月,我省重新成立由張頷、陶正剛、張守中三人組成的整理小組。

他們在一起苦戰兩年零四個月才完成書稿編寫任務,《侯馬盟書》得於1976年12月出版問世。

三人小組中的張守中,全程參加了《侯馬盟書》的編撰,與張頷共事多年。

張守中先生今年已經82歲高齡,退休前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長於戰國文字研究,是我國古文字工具書編撰專家,現居住在石家莊市。

1月19日下午,記者輾轉聯繫到了張守中先生,通過電話,請他回憶與張頷先生的生前往事,悼念逝者。

張守中先生儘管年事已高,但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半個多世紀前的事,他都能非常有條理地清楚講述。

張守中先生回憶,張頷先生1958年從山西省委統戰部調到省考古所,後合併至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任副主任。

張頷先生的工作特點是親自抓業務,橫下心來搞學術,工作很快受到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的重視,戲稱其到文物系統是自投羅網。

1962年,文化部文物局調集北京及全國各省的文物考古力量支援侯馬,而張頷先生當時兼任侯馬考古隊隊長。

在文獻知識方面,張頷先生本來就有多年的積累,但對田野考古卻十分陌生,他下決心從頭學起。

當年進入整理小組工作的時候,張頷先生54歲,比張守中和陶正剛年長,但精力旺盛,正是搞科研工作最好的時候。

張頷先生在政治上未獲徹底平反的情況下,先期參加盟書整理,很快撰寫出《侯馬盟書叢考》。

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張頷先生不能用實名刊發。

「長甘」與張頷二字形音比較接近,只能以這個筆名發表在1974年《文物》月刊上。

當時,張頷先生非常刻苦用心,在盟書整理中,他負責盟書文字的考釋、盟辭的解讀以及斷代。

他依據盟辭內容的不同,將盟書劃分為六類,確定了主盟人是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

1976年,張守中先生完成《侯馬盟書》的整理工作之後,就調回老家河北工作。

在之後的40多年中,二位先生一直通過書信保持聯繫。

從張守中先生2003年出版的著作《守素集》中可以看出,他對張頷先生非常尊重,而且友誼深厚。

他在書中寫道:「我和張頷先生分居太行東西兩地已近30年……先生1920年生人,長我15歲。

如今我們都已離開工作崗位,往日工作中的密切協作已成過去,但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師生間的情誼長久留存。

張守中先生在電話中對記者說,得知先生離世的消息之後,「我很平靜」。

但他還是很關切地問張老,是幾點鐘在哪個醫院去世的。

張守中先生說,張頷先生已經98歲高齡了,人的生老病死,誰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律。

再者,他們都是搞文物考古的,發掘過很多古人的墓葬,看淡了生死。

死亡並不可怕,在世一天,就要快樂一天,工作一天,像張頷先生一樣活得有意義。

2015年1月6日,年逾八旬的張守中先生從河北專程趕到太原,看望了臥病在床的張頷先生。

「沒想到,那竟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

」張守中先生遺憾地說。

本報記者 劉江

後輩追憶 張頷先生奠定了山西考古事業的基礎

18日深夜,剛剛結束在德國的會議返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張慶捷回到家中刷微信,看到了張頷先生去世的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從大學開始直至工作,我深受張頷先生教誨,山西考古隊伍的建設、人才的培養,這些底子都是他從業時奠定的,他為山西考古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半夜爬起來,張慶捷開始為先生寫輓聯:「考古治學勘鼎篆訓劍銘古幣文編澤三晉;金石證史剖朱文析誓約侯馬盟書記春秋」。

34個字的輓聯總結了張頷先生的成就,卻涵蓋不了他對張頷先生的感恩之情。

「第一次見張先生我還在上大學,那是1981年,中國古文字學會第四屆年會在太原召開,要知道這樣的會議在太原召開,完全是因為張頷先生的影響力和學術地位。

」第二次見到張頷先生,張慶捷已經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的文管所,雖然辦公地點和張頷先生在一個院,但他始終沒敢打擾張頷先生,可有一次張頷先生卻主動推開他的房門,見他正在準備考研,還說了一番鼓勵的話。

張頷先生的謙遜、平和讓張慶捷始終記憶猶新。

在公眾看來,張頷先生主要的成就是釋讀侯馬盟書,與考古沒有多大聯繫,其實山西考古事業的發展,張頷先生的貢獻當屬第一。

張慶捷說:「先生是考古所成立以來任職時間最久的所長,從1958年建所以來,張先生就不斷培養人才,他奠定了山西考古的地位和隊伍。

上世紀60年代,他主持侯馬的考古工作,還與幾位老前輩共同制定了全國考古工地規則。

就是日常的工作,張頷先生的習慣也漸漸成了山西考古人的準則。

張慶捷記得,公安局曾經向省考古所移交了一批文物,裡面有幾件唐三彩和銅器,不過要繳納1000元。

張慶捷就問張頷先生,是否有回收的必要,「結果先生看了說,考古的重點是研究價值,只要具有研究價值,再貴咱們也收,但是這些器件沒有特殊的紋飾和形制,較為普通,所以即便再好,沒有研究價值,咱就不能花公家的錢。

如今,山西考古人在省內省外乃至世界勘察發掘,張頷先生泉下有知,一定非常欣慰。

本報記者 孫軼瓊

學生追憶 先生希望古文字學後繼有人

1984年11月,剛滿18歲的高智認識了張頷先生,從此開始學習古文字學。

時光走過了33載,提起老師與他的過往,高智一度哽咽——如果沒有張先生,他無法潛心20年專業做學問;如果沒有張先生,他全家老小維持生計都難。

而作為在古文字研究道路上陪伴先生左右的晚輩,高智說,先生晚年囑咐最多的話就是:「一定要為山西好好培養古文字方面的年輕人才……」如今,先生駕鶴西去,他的期望重重地壓在了學生的身上。

33年來,高智與張頷先生之間,早已情同父子。

1989年,學習地質專業的高智大學畢業,捨棄了分配好的鐵飯碗,一門心思要跟先生學古文字。

「老師說過,搞古文字學的人都是特殊材料做成,既要潛心做學問,也要耐得住寂寞,安貧樂道。

」就是這句話,支撐著高智學問。

高智記得,他的第一部手機是先生出錢買的;他學習使用的古典文獻和字典,是先生託人送的;要是一時太過困難,先生甚至會從枕頭下抽出個信封給他,說「又賣了幅字」。

如今,高智是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教授古文字學,當張頷知道他最為看重的學生終於繼承了自己衣缽時,高興得不得了,說「我孩兒終於有了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於是,從2015年開始,張頷又開始就不斷地囑咐高智:「你現在在古文字學上小有成就,一定要為山西好好培養古文字方面的年輕人才,我的《古幣文編》《侯馬盟書》等學術文集也要傳下去,『子子孫孫永寶用也』。

本報記者 孫軼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人辦展覽,展60年工作筆記

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2016-02-02 02:152月1日,「晉冀之旅——張守中考古六十年手跡」展覽在山西博物院藝術中心開展,展示了考古工作者張守中先生60餘載的考古工作筆記、書信。張守...

文化巨擘張頷先生辭世

今天下午5點25分,文化巨擘張頷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8歲。老家從張頷先生的學生薛國喜處證實了上述消息。薛先生並告知:張頷先生出殯時間安排在五天後。這是一個告別的年代。我們告別了柴澤俊先生,告別了...

文化巨擘張頷先生走了

一生篤志斯學 功成侯馬盟書本報訊(記者孟苗)1月18日下午,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頷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太原...

張守中談《侯馬盟書》出版

1965年,《侯馬盟書》的發現,是新中國考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因為「文革」的原因,《侯馬盟書》整理研究工作多年陷入停頓狀態。直到1973年8月,我省重新成立由張頷、陶正剛、張守中三人組成的...

張頷:學人之書,格高韻古

張頷先生當然是山西學人心中的高峰。3月2日,經薛國喜先生安排,我們一行五眾,前往山西大醫院拜望正在療養的張老。薛先生2000年讀大二時,即因《侯馬盟書》,前去求見他心目中的聖賢。大學畢業,更是勤...

《侯馬盟書》光耀學界

1965年發掘出土的侯馬盟書是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這批文物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特別是晉國末期及"三家分晉"的歷史增添了新鮮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張頷辭世

中新網太原1月18日電 題: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張頷辭世記者 胡健18日17時,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張頷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7歲。同樣在1月,中國著名古建學家柴澤俊辭世。半個月內,兩位山西...

沉痛悼念張頷先生

韓石山2017年1月18日,張頷先生平靜地離去了。這是一個從山西這塊土地上走出來,又讓山西這塊土地增添了光彩的山西人。從今天起,這個發光體走了,留下的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光彩。對他的離去,多少人都有...

《侯馬盟書》驚天下《古幣文編》照九州

【追思】百年學人頷首問道今世終成大典,一代巨擘擱筆西遊誰來再續盟書。1月18日17時27分,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頷,因病醫治無效在太原...

文博大家張頷先生昨日辭世

本報訊(記者 周俊芳)1月18日下午5時25分,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張頷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8歲。張頷,1920年11月生於山西介休,自幼家境貧寒,但因酷愛文史,博聞強記,苦學成...

張守中:古文字世界的獨行者

光明網03-24 08:41顯示圖片□本報記者韓莉實習生呂冰心近日,在省博物院舉辦的「乙未迎春——張守中師生書畫展」吸引了很多人前往參觀。張守中,這位知名古文字學者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引起了業內外...

張頷先生「盂鼎真拓」題跋小記

劉東升丙申年將去之際,一代碩儒,文博大家,98歲的張頷先生走完了他坎坷、傳奇、不平凡的人生旅程。老先生的仙逝註定是中國考古學、古文字學、書法界的莫大損失,也是令親人、家鄉父老及學術界非常悲痛的一...

張頷老先生,您慢走

胡曉光也就是近幾天的事,微信各群出現了紀念張頷先生的文章,得知先生前幾日駕鶴西遊了。凡山西人,多少有點墨水的都聽說過先生的名號,但多數人只知道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專家,對於其文化的獨特貢...